梁家瑄(左)左耳裝了人工電子耳,媽媽謝莉芳(右)頸部掛的就是調頻系統發射器。記者李祖翔攝







梁家瑄樂觀地讓媽媽指著自己的人工電子耳,不覺得聽力損失有什麼好悲觀的。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只要動手術,透過專業的聽語訓練,他們可以過正常人生活,甚至更傑出。」曾在律師事務所服務的謝莉芳,在長女梁家瑄被診斷為重度聽力損失後,帶她到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做聽語訓練,為了長期陪伴她,更決定離開事務所,接受聽語師資培訓;了解聽障兒童的世界愈多,愈覺得在孩童在學齡前裝電子耳和訓練很重要。

十歲的家瑄,兩歲接受聽語訓練,並植入人工電子耳,兩歲半學會第一個單字,過程很辛苦,但從不放棄任何學習機會。目前在校成績始終維持前五名,也拿下台北區朗讀比賽第二及台灣區聽覺障礙語文競賽國小演講第一名,衛氏智力測驗更測出高達一百四。

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的社工賴珮玲說:「只要基金會有活動請求協助,聽障小義工都很樂意幫忙,但家瑄不用我們提,就會跑來找事做。」

媽媽謝莉芳說:「儘管她比任何人努力、傑出,但聽力損失仍對她造成影響。」正常人耳朵可隨心所欲分辨想接收的訊息,聽障兒童卻不行,太低沉和太嘈雜環境都會聽不見或混淆,老師或家長須配戴「調頻系統發射器」,讓她們知道「誰」在說話。

「因為聽不到,所以喜歡看書;家瑄最喜歡看名人傳記、百科全書和得獎的世界名著。」振興醫院院長劉榮宏說,許多裝置電子耳的小朋友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原地踏步」,他們會驚喜地說:「原來踏步是有聲音的?」

謝莉芳說,聽障兒童對世界很疑惑,裝電子耳的則充滿好奇感,大量閱讀對她們來說其實是很好的協助。

日前,民歌「秋蟬」的原唱者徐曉菁和大學同窗辜懷如為了圓夢,出了DVD「花初醉」,將所得捐給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助聽障兒童裝置人工電子耳和助聽器,家瑄在現場朗讀詩意頗濃的歌詞,沒有人發現她是聽力受損孩童。

謝莉芳表示,裝置電子耳及手術要價八十萬元以上,政府補助一般用戶只有二十萬元,呼籲大眾給聽障兒童多點關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