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雪盈(左)深度聽障,認為手語老師幫助她與健聽同學一同學習。旁為王母及王父。

 

【本報訊】他們聽不見,但努力學習的心依舊強烈。中大學者2006年獲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批出約6,500萬元支援「小學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讓聾童可入讀指定主流學校的共融班。不過,這筆基金在今年7月到期,如未能找到新基金支援,學校在新學年將不夠資金繼續聘請手語教師,影響聾童學習。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促教育局設經常性撥款支援聾童。
記者:袁樂婷

 

 

 

參與計劃的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是目前唯一一間提供雙語教育的主流小學,每級設一班共融班,約由六名聾生及21位健聽學生組成,並由兩名教師分別以口語及手語合作授課,亦有能以手語溝通的健聽學生幫忙繙譯。

 

 

 

讀主流學校助融入社會

小五生王雪盈因天生沒耳蝸,聽力極差,連珍寶客機在旁飛過也聽不到,手語教學幫助她如健聽學生般上課,甚至加入學校舞蹈隊。聽不到音樂如何跳舞?她說要小心觀察同學的動作,有時健聽同學見她跟不上,會主動以手語解釋,相處融洽。另一小五生陳紀尤亦指,如沒有懂手語的教師和同學輔助,會感到被孤立,「坐埋一邊做唔到嘢」。
雪盈媽媽王太說,如女兒自小在特殊學校成長,將來或不敢與健聽人士溝通,故送她到主流學校。王太說,女兒看得懂唇語,但教師說得太快或背向學生時會看漏或看錯。而助聽器只有擴音功能,戴上後不一定聽得清楚,惟有手語以視覺傳訊,對「眼利」聾童最有用,「佢哋冇嘢差,扶佢一把,回報畀你嘅一定比你付出嘅多」。
負責計劃的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鄧慧蘭說,不少人誤解學習手語會「唔識講嘢」,其實已有研究證明手語不影響口語或書面語能力,反可輔助表達自己,令溝通更順暢。本身有聽障的手語教師亦能理解聾童在哪些時間特別難跟上,可告知健聽教師留意。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民間基金普遍支援開展新項目,甚少持續撥款。政府有責任照顧特殊需要學童,雙語教學既有成效,教育局應將之納入經常性撥款。以每級一班共融班計算,即使用盡特殊學童可獲的津貼,每間小學仍須額外80萬元,才可聘請足夠的手語教師支援聾童學習。
教育局稱,一直向學校提供學習支援津貼及加強言語治療津貼等額外資源,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校應靈活運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