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聾校培養和發展聾童的語言應該包括:(1)聾人的母語——手語語言;(2)健聽人使用的語言;(3)其他國家的語言,如英語。按照聾校的培養任務來說,聾教育應以前兩種爲主,這新理念無疑是對原有聾教育的教學方法一種否定,是聾教育的一次大革命。
一、手語是教學的第一語言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現象,是人類交際思維的工具。語言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後天學習逐步掌握的。聾教育理念的核心可以概括爲三句話:保護聾童的權力,尊重聾童的價值,發掘聾童的潛能。作爲聾人群體文化標誌之一的手語理應得到社會的承認。在聾校,語言是聾教育的關鍵問題,特別在雙語教學中首先要教會聾童使用手語。
1、以聾人手語作爲第一語言
雙語教學主張將聾人手語作爲聾童的第一語言,以本國語言(閱讀、寫作)作爲聾童學習的第二語言,認爲聾人手語(而非手勢漢語、手勢英語)是聾人交往的最自然、最流暢的語言,因而也是聾人最喜歡的語言。聾教育工作者憑藉聾人手語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這不僅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聾人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尊重聾人手語的同時,還應看到聾人手語在聾童語言發展中的作用。國外有關專家在研究中指出,聾人手語同健聽兒童的口語一樣,在聾童早期的思維發展中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同時研究發現,聾人手語對於聾人思維和第二語言發展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我們來看下面一篇文章的節選,這是在大連聾校實習的兩位美國聾人教師撰寫的,她們以親身經歷談了手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
“我們兩人都出生於聾人家庭,從我們出生開始,父母就用手語和我們交流,他們每天用手語和我們談話,爲我們讀書,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就獲得了大量的語言知識。當我們三、四歲時,已經學會了大量的英語單詞和句子。我們在進入學前班後,繼續學習手語和英語,無論在學校內外、課堂內外,都用手語和書面英語進行交流,我們在學校也學習了一些說話訓練。
“我們非常幸運,早期學到的手語爲我們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父母不是從我們出生時就用手語和我們交流,學校老師不用手語教我們知識,我們就無法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生存。
“從我們個人體驗看,聾童從出生起就使用手語,在學校教聾童使用手語都特別重要。最近美國的一本特教雜誌上發表了《把手語作爲第一語言的重要性》的研究文章,這項研究更加證實了聾童使用手語的重要性。因爲從出生到5歲之間,學習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研究也認爲,如果有很好的第一語言爲基礎,學習第二語言(如英語、漢語)更容易。對聾童來說,第一語言就是手語——他們的母語。”
如果認爲聾人群體是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的話,那麽聾人手語便是這個“民族”的交際工具,也是這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是聾人“民族”精神的體現。可以這樣說,憑著手語,聾人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自己的朋友。美國學者雷曼是這樣評價聾人手語的文化價值的,他說:“美國手語像線一樣把聾人們織進了聾人文化的經緯之中。”雙語教學不單純是從教學語言的形式方面來提倡使用聾人手語,也是從更深刻的社會學意義方面來看待聾人手語,因而較之原有的口語法、手語法和溝通法,雙語教學更具有堅實的社會學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在的規律,違背這一規律用另一種語言的規則生搬硬套,就必然形成交流上的障礙,很難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要想和聾人進行交流,不僅要學會熟練的手語,而且還要學會按聾人手語的特殊規律和表現形式去看手語、打手語。
2、聾人手語的語言學基礎
語言學認爲,人的母語的獲得是在一種自然的交際環境中、而非系統的課堂教授形式下掌握的。人們都是在獲得母語的基礎上去學習、掌握第二語言的,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這是人類語言習得的規律。
英國布列斯托爾大學聾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聾童在出生後至3歲期間與聾媽媽的生活交往過程中獲得手語的進程,與有聽力的兒童和有聽力的母親在這段時間交往中獲得語言的進程是同步的。另外,英國聾人研究專家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中風”可能導致有聽力的人失語;同樣,“中風”也會導致聾人喪失手語的能力。這表明指揮人們語言中樞的左大腦半球同樣也指揮著聾人手語這種特殊的語言。
聾人手語是聾人的母語。一個父母是聾人的聾童,其最初的語言便是聾人手語。聾童在一起時,其交流的工具便是手語。這種手語不需要專門的課堂訓練,完全是在交際的環境中,在最自然的狀態下獲得的。美國研究人員認爲:“美國手語是在北美說英語地區的聾人能掌握的第一門語言,無論這些喪失聽力的孩子父母正確與否,美國手語構成了他們的母語。他們是在社交活動中而非在課堂上掌握這門語言的。”
聾童在獲得了手語以後,再學習健聽人的書面語不僅不會妨礙書面語的學習,反而會促進書面語的掌握。這是因爲聾童有了一套母語的語言符號後,就可以大量接受資訊,理解內容,豐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及早地促進智力的發展,這是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極爲有利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聾校採用雙語進行教學,在一項研究中顯示,一個9人的班級裏,雙語教學促進了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進步。
閱讀與寫作對比表
 超過同齡兒童 達到同齡兒童 低於同齡兒童 
閱  讀 3 5 1 
寫  作  3  1 5 
(轉摘自《江蘇省特殊教育赴加拿大學習資料選編》)
這裏要指出的是:
第一,雙語教學主要是在聾校進行,針對在聾校就讀的全聾及重度聽力障礙的兒童,其他聾童,如果有殘餘聽力的,只要家長同意、本人願意,經過申請,也可以在資源教師的幫助下學習聾人手語;
第二,雙語教學十分強調聾人教師的參與,需要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的共同配合來完成,缺少聾人教師的配合,雙語教學是不完全的;
第三,雙語教學也注意對聾童進行聽覺語言訓練。在雙語教學的班級,有聽力的聾童也佩帶助聽器,也開設個別訓練課。從實踐來看,雙語教學並沒有妨礙而是提高了聾童的口語及讀寫能力。
雙語教學反對排斥聾人手語、只用主流語言的單語教學,也反對只用聾人手語、排斥主流語言的單語教學。它推崇的是讓聾人得到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熏陶,既能使用聾人手語,也能使用主流語言、尤其是書面語言,成爲一個平衡的雙語者。
二、實行雙語雙文化教學的觀念
雙語雙文化是一種先進的聾教育理念,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特別強調對聾童能力的開發。
1、首先教聾人手語,奠定好學習基礎
教聾人手語一定要教聾人使用的自然手語,而不應該是手勢漢語(手勢英語)。在西歐和北美,聾人手語的研究比較深入。美國心理學家和聾教育工作者把聾人手語視作“複雜而又合法的語言,是一種視覺性姿勢語言,有自己的句法、語法和語言符號。”它由手的形狀、位置、運動方向以及面部表情爲語言形式,表達其思想內容。
手勢漢語(手勢英語)也稱文法手語、手勢輔助用語,它是用手勢動作按口語、書面語的語法結構表達思想內容。如手勢漢語,將一些常用漢語辭彙設計成一個個相應的手勢動作,表達時將一個個有關的手勢完全按照漢語語法規則連續地打出來,成爲手勢句子。在手勢輔助用語中,打手勢人的面部表情並不重要,但聲音的唇動需要同時配合使用。在性質上,手勢輔助用語與聾人手語不同,它不是獨立的語言,而是漢語(或英語)的一種手勢表現形式。在中國的廣大聾校,由於採用全面交流法進行教學,健聽教師都採用這種手勢進行教學,也有極少數文化程度高的聾人會使用這種表達方法。但在雙語教學中提倡的是聾人手語——聾人真正的語言,而不是健聽人配合有聲語言的“文法手語”。
在1998中英雙語教學研討會上,英國布列斯托爾大學聾人研究中心的聾人講師林達用手語談了自己的經歷:
林達出生於一個聾人家庭,她出生兩周之後,顯得非常安靜,她媽媽意識到她是一個聾兒。林達3歲時會看書,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且會做一些簡單的數學題。後來她進入聾童學前班、聾校上學,那時她接受的是口語教學,但她喜歡和聾人一起交流。在聾校的時候,她學習了唇讀與語訓,她認爲這些東西一離開課堂就不能很好地運用,這不是語言的獲得。用口語學習歷史等知識很難,需要用很長的時間才能記住。用手語就不同了,不僅記得快,而且很難忘記。
回顧自己的經歷,林達認爲5至18歲時學習的知識太少了,因爲通過口語學習的知識很少,而且容易忘掉。很多聾童5歲之後口語掌握得不好,才被送到聾校去,這樣家長把聾童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0—5歲)給剝奪了。到了6歲以後再學習手語,延誤了學習手語的最佳時期,打得手語不是很好。林達認爲既便是聽力較好的聾人剛開始也要學習手語,將來可以既會手語又會口語,她主張可以在0至5歲的聾童中既教他們手語,又教他們口語。
林達總結道:手語既是一種語言,有語法結構。手語的語法是比較鬆散的但有規則,是約定俗成的。手語的詞序和口語不一樣,手語的辭彙量和口語一樣多。獲得手語要通過授課來系統的學習,聾童自發的會一些手勢進行交流,這些手勢不能稱爲手語。手語要通過手形、體態、表情等來表述,這樣組合在一起才叫手語。雖然有的手語手形一樣,但位置、方向、表情、體態不一樣,表述的意思就不同。手語的表達特點是最關心的是什麽就把它放在最前面,就像人畫畫一樣,先習慣畫什麽就先把什麽手語打出來。手語的疑問詞一般都放在最後,有時爲了強調,一句話前後都有疑問詞。總之,手語是一種豐富的、複雜的語言,沒有固定的模式。
國外很多研究人員認爲,口語教學對99%的聾童來說都沒有取得應有的成績,聾童的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在聾校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受到了傷害,他們最終認識到口語教學對聾童來說的確不合適,有許多缺陷。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很多學校開設了雙語教學,健聽兒童學習雙語(比如學習英語和漢語、少數民族本民族語言和主流社會語言)是很成功的,這給聾教育的雙語教學以很好的借鑒,既然健聽兒童學習雙語能夠成功,聾童學習雙語一定能夠成功,這樣會使聾童在接受雙語教育後能以同等的機會參與社會,使他們有機會接受高質量的教育,使他們的學習不受到限制,樹立自尊、自立、自強、自信的正面形象。
2、鼓勵聾人使用好手語,在社會樹立好形象
我們也看到,事實上有很多採用聾人手語教學而使聾人成功的事例,現實中還有許多聾人能用文字和健聽人流暢地進行交流,他們的句子基本能達意。這些成功的聾人都認爲,採用他們樂意接受的手語進行教學,效果比按照健聽人的意志進行教學的效果好。家長之所以不讓聾童學習手語,有它深刻的歷史淵源。這是健聽人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回到主流社會,不希望學習手語,認爲學手語只能和聾人交談,而過去聾校畢業的聾人由於社會環境、經濟條件及其他原因,文化程度不高,也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誤解。
學習聾人手語,就要使用聾人手語,讓師生能夠交流,也能夠走向社會,和健聽人進行交流。
(1)堅持使用手語
當聾人在場的時候,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要使用手語,不堅持這樣的原則就不能給手語定位。在聾校,如果是兩個聾人說話,他必定要使用手語;如果是一個聾人和一個健聽人說話,也需要使用手語。但如果是兩個健聽人說話呢?按照雙語的教學原則和國外的實踐,也必須使用手語。這就如同兩個健聽人說話,旁邊的人有意或無意的聽到是一個道理。
一個健聽老師正在班上講課,另一個教師因爲有急事把這位教師叫到了門旁,當他們正在交談的時候,班內所有的眼光會集中到這兩個人的身上。或許其中的某位教師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班上的某個同學,這位同學一定會在心理揣摩:這兩個老師一定是在說我。因此不必要的矛盾就産生了。如果這兩個教師用手語交談,那就不會使任何學生産生誤解了。因爲所有的同學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他們在說什麽。
在世界上惟一的一所綜合性聾人大學——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用於教學和交際的第一語言是美國手語。在校園的各個教室和角落,包括樓道和操場。所有的人都用手語,就是幾個聽力正常的人一起聊天也用手語。聾人校長金•喬丹博士很自豪地說,他站在辦公室的窗前可以看到校園裏人們用手語交談。曾任美國聾人協會主席的聾人教授傑•尹尼斯博士說,當聽人向他問路,他絕對不說“對不起,我聽不見”,而是很大方的擡起手比劃美國手語,讓問路的人覺得自己不會手語很難堪和歉疚,他們筆談的最後一句話是:“請學手語”。
(2)語言選擇的重要性
聾童應該有權利選擇他們喜歡的語言,要他們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己。要做到從小培養,越早越好。要讓聾童從小就知道兩中語言的不同形式,以便於他們今後學習漢語(或英語)。在幼稚園,聾童使用的語言是不發音的語言,他們在非常自然、和諧的遊戲情景中間獲得語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語言。在實行雙語的學校,聾童的語言和有聽力兒童的語言是同步發展的,只要學校給予他們很好的配合和教育,他們和健聽兒童一樣會取得很好的成就的。加勞德特大學的聾人教授傑•尹尼斯博士9歲時耳聾,說話不如從前,但他沒有遺憾和悲傷,因爲他會美國手語。他號召聾人朋友:“當你伸出你的手打招呼和比劃手語時,你的自信和勇氣就自然出來了,手語是聾人世界最美麗的和最通暢的語言。”
學習手語越早越好。在聾童2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專門的學校來學習手語。在聾童學習手語的同時也要教他們的父母一起來學習相同的手語,以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3)配備較適合的師資力量
一個學校師資力量直接影響著學習的質量。所謂“較適合”,是指擔任雙語學校的教師必須是手語和漢語(或英語)都好的教師。除此之外,還要經常、不斷地對他們進行專項培訓。對專門從特殊教育師範學校畢業的教師來說,要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來。對一般師範學校畢業的教師來說,要在普通師範畢業的基礎上再進行專業的培訓才能適應聾教育的教學工作,對他們培訓的內容包括:學習和理解聾人手語、瞭解聾童致聾的原因、瞭解聾童心理髮展的過程、怎樣檢測聽力、學習和使用助聽器的理論、知道怎樣進行雙語教學、怎樣指導聾童學習雙語、怎樣根據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才能和健聽兒童的學習進度一樣、怎樣進行手語和所學知識的測試、怎樣研究聾人的語言和文化、學習聾人群體的歷史、怎樣學習聾教育方面的理論、政策以及如何去實踐等。
較適合的師資力量還包括教師自身素質如何及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程度等各個方面。
(4)組織家庭服務中心
學好聾人手語,使聾人能夠和更多的人進行無障礙交流。在每個社區,都可以組織一個爲聾人服務的家庭服務中心。這種服務中心的目的是爲聾人家庭或有聾童孩子的家庭提供手語服務,教會家庭成員學會與聾童溝通。方法可以有以下幾種:
按年齡提供聾人手語課程(不同年齡不同課程)。一般來說,低年級用的手語多,漢語(或英語)用的少;高年級漢語(或英語)和聾人手語都佔有較大的比例。和聾人交往通常用手語,和教師和社會的人交往可用筆談等方法的書面語。到了高等學校,除了手語的運用外,大量的使用書面語。家庭服務中心還安排了以下內容:
把單親家庭的聾人帶到服務中心渡周末;
給聾校校長提供諮詢和輔導;
給聾童提供兩種交流模式:聾童與聾人成人、聾童與健聽成人。
(5)合適的語言及交流策略
既然承認手語是聾人的語言,因此應該注意手語交流的環境。聾人與聾人之間,聾人與健聽人之間,甚至教師之間的講話都必須使用手語。在英國的雙語學校還提出了這樣的口號:
什麽時候你用手語交流?
所有的時間都用。
聾校應該既要重視培養發展學生的口語、書面語的能力,又要重視培養發展他們手語的能力。把聾校作爲推廣聾人手語的重點單位是很重要的,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在學校教學計劃制度上有所反映外,還要解決思想問題。其一,不能把健聽人使用的手勢漢語與聾人手語等量齊觀;其二,作爲一種語言形式,聾人手語需要擴大和改進,而不是“消滅”。任何語言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要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而逐漸豐富、發展和改進。手語正處在發展階段,應該不斷地豐富、發展和改進它。
當然,聾人要和整個社會接觸,還必須用大量的時間學習健聽人的語言。在聾人群體中,手語是基本上滿足他們的思維及交際需要的,但對於浩瀚的社會大世界來說,那僅僅只是一個狹小的天地。爲了發展,聾人要走向社會,和健聽人一起生活、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一起爲社會做貢獻。因此只懂得手語是不夠的,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聾人要學好漢語(或英語),和健聽人交流時應採用符合現代漢語的語序。只有實現這個飛躍,聾人才能與健聽人、與整個社會全面溝通,其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通過調查雙語雙文化教學的實驗學校表明,聾童開始掌握和樂於接受自然手語,找到了與他人溝通的工具,性格趨向開朗活潑。在學會手語的基礎上去學說話和讀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聾童較方便地學到更多的新知識,求知欲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普遍增強,所學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同時教師和家長對聾童有了新的認識,看到了聾童身上的巨大潛能。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江蘇省赴加拿大布勞克大學特殊教育培訓資料彙編》,江蘇省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編。
2、《除聽音外,聾人能做世界上任何事情》,顧林,《現代特殊教育》1998年第5期。
3、《殘疾人高等教育研究》,張甯生,遼寧人民出版社。
4、《談多元化教學語言下的語文教學》,吳巧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