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才成為小一新鮮人的吳孟儒,和其他就讀一般國小的聽損兒,很不一樣。
他是全國第一個課堂上全程有手語翻譯員陪同的聽障生。
孟儒雖然動了兩次人工電子耳手術,但還是沒有辦法聽得清楚,必須仰賴視覺、及手語學習;家住新竹,父母捨不得讓他離家到台北啟聰或台中啟聰學校就讀,於是媽媽決定讓他念附近的小學---關東國小。
但問題是孟儒沒有「手語」,就沒有辦法吸收新知,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特殊需求,媽媽向新竹市教育局提出「手語翻譯員」的申請,而新竹市教育局也善意回應,協調由社會局提供全時段、專職的手語翻譯員給孟儒。
新竹市教育局考量到孟儒剛念一年級,需要適應校園,所以先由受過手語培訓的媽媽打前鋒,全時段翻譯。不過這對孟儒的媽媽來說,很辛苦,而且還會因為母親和手譯員的雙重角色,跟孟儒起衝突。曾經就有兩次,孟儒覺得媽媽沒有翻譯好,讓他吃虧,甚至因此氣到哭。而媽媽在翻譯過中也發生,看到孟儒寫錯答案,母親的角色就會出現,忍不住就直接幫他擦掉,要他修正。
但從下學期開始,孟儒就要試著去面對社會局派遣的翻譯員。而教育局也承諾,會提供專職的手譯員,避免孩子每天要適應不同的手譯員,而影響到學習狀況,也希望藉此找出運作的模式,提供給其他縣市做為借鏡。
「看不到,與物隔絕;聽不到,與人隔絕」新竹市教育局基於孩子的受教權,為孟儒開啟了一個新的學習模式,這對國內的聽障教育來說,是第一次!以往在國民義務教育階段、需要使用手語的聽損兒,只有「啟聰學校」這個選項,但新竹市教育局踏出的這一步,為聽障教育,開啟了另一扇門。要如何延續這樣的美意,讓更多聽損兒受惠,有待教育單位多費心。
感謝聽聽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