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萬次擊鼓,讓兒子知道什麼是聲音。 幾萬次重復,讓兒子學會喊爸爸、媽媽。 10年的調教,讓被醫學判為聾啞的兒子,聽到了聲音,說起了話兒,像健康的孩子一樣進入學校,成為了“三好學生”。 歡快的鞭炮聲帶來了不祥 1993年9月27日,對於建設銀行衡山縣支行職員郭國良來說,是個喜慶的日子。妻子賓躍進為已年屆不惑的他喜添一子。 中年得子,郭國良備感珍惜。他為兒子取名郭錦標,表達了對兒子的一片厚望。 兒子一天天長大,清秀的臉,明亮的眸子,令夫婦倆滿心歡喜。 1994年3月的一天,小錦標突然感冒,體溫直衝39.8℃。郭國良夫婦連忙帶著兒子來到一家診所醫治。在這家診所裏,護士為錦標注射了一支慶大黴素。 回來後,錦標的體溫漸漸趨於正常,笑容又盪漾在他紅撲撲的臉上。誰都沒有想到厄運已經悄然降臨。1995年春節,喜慶的鞭炮聲震耳欲聾。當時,錦標正在床上睡覺。細心的媽媽賓躍進忙到臥室去看兒子是不是被震哭了,進去一看,錦標甜甜地睡在那,巨大的鞭炮聲絲毫未影響到他。 一種不安悄然襲上賓躍進心頭:如此響的鞭炮聲,孩子怎會睡得這樣沉?於是,她又重重地關了一下臥室門,錦標仍是紋絲未動。 賓躍進將自己的不安告訴丈夫。郭國良推醒兒子,把他帶到放鞭炮的地方,只見別人都捂住了耳朵,兒子卻一點反應都沒有。這個春節在不安中度過。春節一過,夫婦倆便帶著兒子到省城長沙進行檢查。 在第一家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們,錦標雙耳的聽覺神經被嚴重損傷。實際上已是一個聾啞人。賓躍進聽到結果後,當場暈倒。醒來後,她對郭國良說:“國良,好好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呢?我們要再查!” 輾轉南北治療無功而返 賓躍進不相信,郭國良又何曾會相信?於是,第二天,他們來到長沙市另一家大醫院,請專家為兒子檢測。 無情的事實再一次打擊了他們。專家告訴他們的是同樣的結果!並說,失聰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那次到診所就醫,打的慶大黴素。 郭國良夫婦不得不接受兒子聽力神經受損的事實,但他們仍不相信兒子已經無藥可治。在他們看來,兒子還小,應該有機會。 郭國良對妻子說:“只要能治好錦標,就是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於是,從1995年開始,郭國良夫婦踏上了漫漫求醫之路,只要聽說哪有可能,就帶著兒子到哪去。 1995年下半年,他們帶著兒子來到了北京市,找到了一家軍隊醫院的兒科教授。這位教授坦言:類似的病例,全世界目前沒有誰治好過一例。我開再貴、再好的藥給你們,對孩子也沒有任何作用,只會加重你家的負擔。 望著哀傷的夫婦倆,他又說道:如果你們有恒心,從現在開始,就對孩子進行語言強化訓練,或許有一線希望。但這個過程十分漫長,而且效果也不明顯。就看你們的毅力和孩子的造化了。 愛心交織的康復行動 從北京回來後,郭國良夫婦為兒子的明天,開始了自己獨有的康復訓練。 學說之前,必須要能聽。然而,在錦標腦海裏,根本沒有聲音這個概念。為了讓兒子知道什麼是聲音,對聲音有所感受。他們從商店裏買來了鑼和鼓。郭國良第一次在兒子面前敲響鑼鼓的時候,止不住流下了淚水。 已經兩歲多的兒子,傻乎乎地看著他,對鑼鼓聲沒有絲毫的感覺。 鑼鼓聲一下一下地敲,先從前面,再到側面,又轉到後面。郭國良夫婦利用全部的業餘時間,對錦標進行訓練。經過數萬次的敲打,兩年後,錦標對聲音有了感覺。郭國良在兒子後面敲,錦標知道轉過頭去看。 與此同時,郭國良夫婦還抽空到相應的培訓機構聽兒童康復知識講座。學會了舌操、語言訓練知識……然後,他們開始引導兒子開口說。 一聲聲媽媽、一聲聲爸爸。數萬次,數萬次,不厭其煩地重復著,重復著。 1997年下半年的一天,郭國良下班回到家,郭錦標跑了過來,喊了一句只有郭國良夫婦能聽懂的“爸爸”,那一刻,夫婦倆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也是在這一年,郭國良的女兒郭燦初中畢業。時年16歲的郭燦成績優秀,本可上高中考大學。即便是考中專,因父親郭國良已升任建行衡山支行副行長,她也可以報考金融專業,以便將來進入金融單位工作。然而,面對這樣一個人生的轉捩點,郭燦說出這樣的話:“爸、媽年紀大了,弟弟還小,他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要學幼教,為父母分憂,用我的所學幫助弟弟,讓弟弟如爸媽所期望的,做一個自立的人。” 郭燦的加入,使這個康復計劃繼續向前推進。 自從弟弟能喊出爸爸、媽媽後,郭燦每到節假日,便將所學用於對弟弟的教育。她將家中的所有傢具都貼上文字標簽,讓弟弟在使用時,學會識別和表述。 “聾啞兒”成了“三好生” 一天天的訓練,使郭錦標一天天成長。6歲那年,他該上學了。然而,錦標雖然能講幾句話,表述卻依然困難。是讓他上聾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一些親朋看到他們夫妻這麼辛苦,就勸他們還是讓錦標到聾啞學校去讀書。郭國良夫婦倒不是考慮到自己辛苦,而是設身處地為學校老師著想,如果放到普通學校,老師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孩子還不一定適應。於是,郭國良前往聾啞學校察看,看到教師上課用的全是手語。 回家途中,郭國良琢磨開了:讓兒子學手語,這幾年的努力不是白費了?沒有語言的強化訓練,兒子又會退回到從前,又啞又聾。郭國良與妻子商量,決定將兒子送到普通學校讀書。這樣既能通過同學間的交流,培養兒子的語感,又能從這種愉快的交往中,讓兒子學會與人交流,大膽開口說話。1999年9月,郭國良帶著錦標來到了衡山縣城西完小,學校大膽接收了這個特殊學生。 由於錦標有幼兒園的學習基礎,入校後並未產生不適感,很快就融入了學校生活。 考慮到兒子的實際情況,郭國良與在教育戰線工作的妻子,製訂出系統的輔導計劃,並嚴格執行。 每天,夫婦輪流為兒子搞好預習,輔導好當天的作業。寒暑假時,他們提前將教材講給兒子聽,並帶讀其中的課文…… 學校也給了這個特殊生特別的輔導。郭錦標很快融入到緊張的學習中,而且成績優秀,多次被評為學校的三好學生。 在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方面,郭國良夫婦也制定出詳盡培養計劃。 2003年9月,郭錦標被轉到衡山交通小學就讀。從家裏到學校有5里多路,上學那天,郭國良帶著兒子到學校報到,有意讓兒子熟識路徑。並告訴兒子,從明天起要單獨去上學。第二天,從未離開父母單獨外出的郭錦標,拿著1元往返的中巴車費去上學。放不下心的郭國良悄悄尾隨在兒子身後,上了兒子後面的一趟中巴車。令他高興的是,兒子只認了一天路,就順利到達了學校。 這一次的勝利,令郭國良十分興奮:孩子成長了。 為了讓兒子更多地接觸社會,適應社會,郭國良帶著兒子逛超市、進菜場……讓兒子學會基本的生活技巧。如今,家裏買什麼日常用品,郭國良夫婦都是安排兒子去購買。郭錦標從未誤事,還學會了砍價,與店主溝通。 為了讓兒子多擁有一些才藝,郭國良不僅帶著他進行球類訓練,還將兒子送入衡山縣文化館學習繪畫才藝。 2004年9月,郭錦標參加衡山縣小學生繪畫比賽,榮獲全縣一等獎。 2005年1月,就讀於衡山縣清涼完小的郭錦標再一次領回了三好學生的獎狀。 郭國良說:這一切,對他們來說,康復計劃才剛剛開始。他們的目標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才。他們相信做得到。 離開郭家時,眉清目秀的郭錦標跟著父親一字一頓笑著對筆者說:“謝謝記者叔叔。”吐字雖慢,卻很清晰。
|
|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