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保健─ 日期:2008年10月03日
先天性聽損 宜儘早治療
記者翁順利/南市報導
小純,生下來就很安靜,一歲了還對聲音沒有反應,嚇壞了父母,急忙找醫師篩檢聽力,確認係先天性聽力受損,實施矯正和復健後,折騰到二歲三個月,滿心焦急與期待的父親終於聽到小純叫他「爸爸」。
成大醫院小兒耳鼻喉科主任吳俊良說,小純是先天性聽損的寶寶,矯正過程相當複雜,先配戴助聽器及進行語言訓練,過了九個月,一歲九月時,由醫師評估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適應半年才開始牙牙學語,有了這樣的經驗,小純媽媽下一胎就要求醫師做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小明跟姊姊小純一樣,真的又是先天性聽損。
小明因而比姊姊還早矯正,並立即選配適當的聽能輔具及進行療育,成效非常好,跟一般兒童一起上幼稚園,而且發音的語調與常人無異,是相當成功的治療個案,幾乎看不出是先天的聽障兒。
像小明如此幸運的聽障寶寶並不多,吳俊良指出,透過檢查幼兒聽性腦幹反應,即可判定聽力受損程度,最早在一個月大時就能確診,例如小千就是在彌月時確認有先天性雙側聽損,因此直接進入療育階段,掌握語言發展的黃金時間。
吳俊良說,門診中經常可發現就診的聽損小朋友年齡已超過四歲,錯失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即使立即配戴輔具及介入療育,但孩子卻必須非常努力,聽力和學習成果才可趕上同儕。
他說,過去有很多人都認為「大隻雞慢啼」,所以小孩子遲遲沒有開口說話也認為「沒關係啦」,反而會想說以後能更有成就,其實是錯的,根據臨床實際經驗,先天性聽力損失的孩子超過三歲才矯正,發音常有音調困難,閱讀理解能力也較低,語文寫作過於簡短、文句顛倒、運用抽象詞彙困難等特徵。
因此,他向準媽媽們提出呼籲,應考慮讓新生兒接受聽力篩檢,特別是家族中已有先天性聽損者的高危險群新生兒,千萬不要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