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儀/國中教師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與優質銜接,是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的五大理念。其中,「適性揚才」是整個政策的亮點,旨在「透過適性輔導,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會職場和就業結構的基本形態。」
為落實這項理念,學校辦理各項宣導、學生團體與個別輔導、各類學校的參訪,意在協助學生進行生涯試探。在免試入學學生表現評比的積分計算方面,也特別設計「志願序」作為依據,希望學生可為未來職涯選擇合適的道路。
然若加以檢視,日後實際的運作卻令人擔憂。桃園區近期模擬操作的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便凸顯其中隱含的問題。
在桃園區的免試入學辦法裡,「適性輔導」占三十五分,其中包含畢業資格六分、就近入學八分,生涯規畫中則包括十五分的學校志願序,以及六分的「適性輔導建議」。
「適性輔導建議」的設計理念,是家長、導師、輔導教師依照各自對學生的了解,溝通協調,幫學生找到目前可能最適合其生涯發展的方向。桃園區積分對照表提到:報名校、科與生涯規畫建議與「家長意見」相符者得兩分;與「導師意見」相符者得兩分;與「輔導教師意見」相符者得兩分。如果三者完全符合,學生可以得到滿分六分。但在桃園區的免試入學模擬過程中,產生了與「生涯輔導」及「適性揚才」理念衝突的問題。
首先,這項設計漏掉「學生意見」,學生的未來仍可能「掌握」在他人手裡。其次,為讓學生得到滿分,校方可能完全依照家長意見,勾選相同的志願序,卻忽略學生真正的想法,從而抹煞「適性揚才」此一理念的美意。或許更讓人沮喪的,是在校內長期協助學生進行的各種生涯試探與輔導活動,彷彿成了徒勞,最後仍抵不過升學率至上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集體潛意識」運作。
雖說學生在適性輔導與職涯試探之後,未必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志向,但若能因為和家長、導師與輔導老師的溝通,真正達到志願序的一致性,也可讓學生開始為自己的抉擇負責;而不是為了符合他人的期許與社會價值觀,心不甘、情不願得到滿分。
十二年國教已如在弦之箭,適性輔導中的「志願序」是一個能彰顯適性揚才精神的重要設計,卻可能因為操作上的人為因素,毀掉十二年國教希望達到的理想。希望教育當局在政策完全推動之前,能有更縝密的考量。
http://www.mdnkids.com/speak/detail.asp?sn=547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