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飯後散步是兩人最愜意的時光。



  “網戀、黃昏戀、跨國戀、姐弟戀,雙方還都是重度聽力障礙人……”從事聾人婚禮手語翻譯五年的賈曉慧覺得,眼前的這對“新人”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非常神奇”。2014年12月登記結婚後,58歲的青島人李玉新和53歲的土耳其人許斯尼結束了七年的愛情長跑,開始“朝夕相伴”。   網戀7年,修成正果  兩人的投緣開始於2008年,通過一次手語學習活動中朋友的介紹,身在青島的李玉新和遠在土耳其的機械維修工許斯尼相識。兩人都是三歲時意外致聾,在過去五十多年中都有過一段婚史,除此之外,在外人看來橫亙在他們之間的都是難以跨越的巨大差異——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等,不一而足。   “我覺她善良開朗,我們在對生活的態度上很投緣,而且她很懂得體貼和敬重我。”頭髮花白的許斯尼將手語打得“啪啪”響,李玉新看得笑起來,她把食指和中指併攏在胸前搖了搖——“我也是。”最近她最常做的手部動作是雙手握拳,將兩個大拇指相對“點頭”——對聾人來說,這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和婚姻。   今年4月12日舉辦婚禮之後,李玉新迫不及待地拉著土耳其老公許斯尼去逛了世博園,剛剛沖洗出來的照片裡,他們在每一個景點擺出“愛”的手語姿勢,兩個頭髮泛白的人笑得像個孩子。   手語成了“世界語言”  在日益講究即時通訊的當下,李玉新和許斯尼的交流方式顯得笨拙而低效。“開始通過QQ交流,然後再用翻譯軟件翻譯。”李玉新解釋,正是通過這種複雜的方式,她將每日的所遇所思與遠在伊斯坦布爾的許斯尼交流。   由於聾人語序和軟件翻譯問題,很多時候交流要靠長期的默契。在李玉新珍藏的一個紅色筆記本上,歪歪扭扭摘錄著幾年來許斯尼寫給她的“情書”。這些在普通人看來語序混亂的情話,只有李玉新能順利“破解”。   2010年秋天,經過兩年的網上交流,兩人在北京成功“奔現”。短暫的相見後,許斯尼返回土耳其,並加快了中國手語的學習步伐。“李玉新一直通過視頻教他中國手語,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教。”賈曉慧透露,目前兩人已經可以用中國手語直接交流。2014年11月,許斯尼終於說服家人,背上行囊“飛”向他迷戀的“遠東”,與李玉新在北京登記結婚。   “不驕慣,我吃啥他吃啥”  熟悉李玉新和許斯尼的朋友都會用“形影不離”形容他們。在過去半年裡,他們一起遊歷了大連、煙台、北京、濟南等十多個城市,“前段時間還去了濟寧梁山。”李玉新說,最開心的事就是兩人四處旅遊。   生活中,李玉新是典型的青島大姨,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的。面對別人質疑老公習不習慣中國飲食的問題,她口出豪言,“不慣毛病,我吃啥他吃啥”,但做菜的時候還是會照顧許斯尼“不能吃辣”、不吃豬肉的習慣。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吵嘴鬥氣”也難免,“一般都是脾氣溫和的許斯尼先妥協”,一直關注他們的賈曉慧說。   聾人夫妻幸福感強  從2010年為第一對聾人夫妻做婚禮翻譯至今,賈曉慧一直關注著聾人的感情生活。“因為現實的選擇有限,聾人尋求伴侶並不容易。”五年中,賈曉慧共見證了四對聾人夫妻的結合。讓她印象深刻的是,聾人夫妻間高度的信任和幸福感。“能不能聊得來,能不能踏實過日子是他們最重要的選擇標準,一旦選定就會相濡以沫。”   但這樣的伴侶並不好找。賈曉慧告訴記者,在青島的8萬聽障人士中,適婚人士並不少,托她幫忙“找對象”的也經常有,但介紹成功的概率並不高。“一方面是選擇面小,另一方面也有性格問題,一般聾人的感情會內向、細膩一些。”賈曉慧說,她準備籌備一場聾人相親會,“像北上廣一樣,統計一些有需要的聾人信息,為他們搭建一個平台,找到心儀的另一半。”文/圖記者李興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