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殷(右)、張濤(左)和兒子劉恒宇雖然有言語上的障礙,但一樣活得快樂。
【親子籽:教養之道】這是我做過最安靜的訪問。
上一個訪問,對象是百多名家長和子女,聽他們吱吱喳喳地談論旅行的見聞,熱鬧嘈吵得很;今次卻是和一對聾啞父母及健聽的兒子靠手語對談,全程沒有聲音,兩者落差太大,感受更深。
劉永殷和張濤這對爸媽,小時候因病失去聽覺,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他們的兒子劉恒宇,過的童年也不一樣,與父母間的溝通,只能用手語或透過WhatsApp,再多的情感,也不能親口說出來。駁父母嘴,為人子女的你和我,誰未試過?但對聾啞人士的子女來說,其實是一份奢侈。
記者從未親身接觸過聽障人士,訪問當天,甫看見這個外表與一般人無異的家庭,便遇上頗深刻的一幕,三人結伴穿過馬路走往街市途中,突然有一輛在旁邊高速駛過的大貨車響按,路上行人,包括記者、攝影師和恒宇都幾乎嚇了一跳,惟獨劉永殷和張濤仍然自顧自的,若無其事地走路,這下我才真切意識到,聽障人士世界的分別。
四十歲的劉永殷和三十六歲的張濤,在內地出生和接受教育,劉永殷三歲時發高燒導致失聰,張濤在三歲時因病打了一支針後,聽力隨之消失,二人的世界從此變得安靜。劉永殷的姐姐也是聾啞人士,所以他知道失聰是怎麼一回事,但張濤的家人全都是健全的,她直至七、八歲時才接受到自己再也聽不到聲音,雖然難受,但無能為力。
聽障人士的路不易走,生活上總遇過來自各方面的歧視,試過被人看低,二人可以做的,只有無奈接受。外國有資料顯示,約九成聾人父母的下一代是健聽人士,決定生育的他們,分別在二○○○年及二○○六年來港定居,並誕下兒子恒宇,希望他在醫療及教育制度較佳的地方成長,不會因為上一代的殘疾,限制了他的發展。
不懂讀唇增溝通困難
於不少父母而言,最感動一刻莫過於聽到子女呱呱落地時的哭鬧聲,但劉永殷和張濤卻無法真切感受到這份喜悅。嬰兒靠哭聲告知父母自己想吃想拉的需要,但劉永殷憶述,抱着兒子時根本聽不到他哭,直至他猛烈掙扎才知道他餓了,是時候吃奶,也只有他停下來時,才知他睡着了。
兩夫婦不能聽,也不能講,恒宇出生後,長居內地的公婆爺嫲都專程來港湊孫,教他說話,恒宇三歲才學懂說話,四、五歲時開始學手語,今年九歲的他,仍未能完全明白父母表達的意思,更遑論給予回應,有時去到不想去的地方,不懂用手語表達,只會猛拉父母的手離開。兩夫婦不懂讀唇,更難和兒子溝通,雙方因而常起衝突,最深刻一次,爸爸教恒宇直式乘數,因為國內和香港的計算步驟不一樣,劉爸爸用了自己在國內教的一套教導兒子,兒子不斷指摘爸爸教錯,更罵他「豬咁蠢」,爸爸又傷心又無奈。又有一次,恒宇洗澡半小時後仍未出來,媽媽敲門催促他,恒宇隨即大發脾氣,打開門用水潑媽媽,媽媽縱然傷心,但選擇忍讓,因為她知道兒子的壓力比她更大,面對自己的兒子,想幫而不能幫,那種感覺誰能明白?雙方每當有衝突時,父母二人會選擇離家,走到街上冷靜,恒宇則會選擇關上房門,靠畫畫和聽歌發洩。
恒宇小一時原本就讀家長夢寐以求的名校喇沙小學,只得中學程度的爸媽應付不到艱深的課程,簡單如兒子問他一個英文生字怎樣讀,他們都無法回答,學校家長會沒有手語繙譯,也只能用紙筆向老師了解兒子的情況。讀名校壓力大,一家人也辛苦,讀畢小二後,爸媽決定為他轉到一所程度較淺的小學,但原來恒宇並不開心,「因為我的好朋友都在那裏(喇沙)」,但他從未向父母訴說,年紀小小的他,習慣將感受藏在心裏。
爸媽兩年前得悉有組織成立了一個「富二代殘障家庭基金」,專門為父母殘障的子女提供上門補習等服務,便尋求協助,昔日曾為恒宇補習的導師李惠儀說,恒宇習慣在家不說話,所以最初補習時亦「唔出聲」,過了好一段日子才打開心扉,更越來越雀躍,會主動向導師分享學校的趣事,又會唱歌及吹牧童笛給對方聽,每星期一次的補習,是恒宇最能暢所欲言的時光。
手語比說話更大壓力
訪問期間,有時會看到恒宇對父母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如爸媽每天都會問他在學校學了甚麼,他卻覺得「好煩,好囉嗦」,他扁扁嘴解釋:「手語比口講更大壓力,因為好多動作好辛苦。」縱然如此,恒宇仍然很享受和爸媽一起外出遊玩的時光,雖然一家人只靠爸爸幫人洗車,賺取微薄的收入過活,但對兒子卻毫不吝嗇,在有限資源下,盡量都會給他最好的一切,去年暑假,一家人首次出遠門,坐高鐵去北京玩了五天,剛過去的復活節更去了韓國賞櫻,只為擴闊恒宇的眼界,當問起旅程的點滴,原本很害羞的恒宇即變得滔滔不絕,不斷向記者展示在長城、天安門等地拍的照片,又分享坐高鐵的所見所聞,但快樂背後,原來韓國之旅帶給他一個小遺憾,「很難講地方名給爸媽知道,」加上韓國手語和香港手語不同,與當地人很難溝通。
訪問期間,恒宇一直表現害羞,不欲多言,但在鏡頭背後,患有近視的他突然主動問記者,「姐姐,近視可以做手術醫好嗎?」原來,爸媽曾對他說,他們的視力比他好,但少不更事的恒宇卻反駁,自己的聽力比他們好得多,雖說童言無忌,但一句話足以傷盡父母心。對於恒宇突如期來的提問,記者選擇殘忍的告訴他,視力或可通過矯視手術醫好,但失去了的聽力,做手術也不能還原的。恒宇似懂非懂,流露出一絲失望之餘,神情又有一點天真,似乎在告訴記者,希望有朝一日,奇蹟會降臨,醫生可醫好父母的耳朵,親耳聽他訴說心底話。
讓下一代「富」起來
「富二代教育基金」由香港傷健共融網絡成立,專門幫助父母均為傷殘的家庭,為他們健全的子女提供功課輔導及其他學習機會,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達致更高的教育水平,同時亦提供資源讓家長聘請手語繙譯員等。「富」其實是個動詞,希望殘疾人士的下一代,不會因為家庭的限制,影響學習及成長,藉以解決跨代貧窮問題,令下一代各方面都能富有起來。
記者:黃子配
攝影:徐振國
編輯:梁蔚澄
美術:黃創泰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family/art/20150517/1914878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