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2日
蔣偉文(右)非常細心調教1歲兒子蔣宗震。場地提供baby play
【顏馨宜╱台北報導】現年42歲的蔣偉文去年6月升格當爸,兒子蔣宗震日前滿1歲,他透露施行「Delay教育」與「手語教育」,除了讓目前還無法用言語表達想法的兒子不哭鬧外,Baby透過肢體還可與父母簡單溝通,他開心地說透過這2種教育方法,蔣宗震是無敵好養的「淡定哥」。
才滿1歲的蔣宗震身高有90公分,在同年齡中算是大個兒,個性十分穩重,不常哭鬧,蔣偉文透露實施「Delay」教育法,「剛出生兒子都會哭鬧要吃、要玩,我們都會等一下才會給他或抱他,不會馬上回應,要讓他知道不是哭鬧就會有的」,蔣偉文打趣地說兒子根本是來報恩的,真的很不「盧」。
蔣偉文(左)用手語和兒子「對話」。
搶玩具孩子大哭
不過有次兒子主動拿玩具給他,他一拿走兒子手中的玩具,兒子反而大哭,直到將玩具還給兒子,他才停止哭鬧,他到現在還是不了解「兒子到底要什麼」,他為了想進一步了解baby,聽取專家建議,一家人一起學「手語」,現在兒子只要想喝奶、想吃餅乾或是想喝水,他和老婆都會使用寶寶手語溝通。
蔣偉文說兒子肢體尚在發育,肌力未成熟,「只能看(手語)無法比」,目前蔣宗震已看得懂「喝水」、「喝奶」、「吃東西」與「吃完了」,他說教兒子理解「喝奶」動作時,會在喝奶前重複擠奶動作,搭配口說「喝奶」讓兒子習慣,兒子理解就會主動以「笑容」回應,手語成溝通橋樑,「有時不比手語,兒子還會不高興」。
循序善誘教說話
他表示,兒子目前學的手語屬重複性與使用度較高的,有些手勢不是baby很快就能懂得,像是「吃完了」的動作是將雙手放在胸前,因意思比較抽象、理解較困難,又沒有實質物品輔助加強印象,目前兒子仍在理解中,但他不會強迫一定要學會看懂,此外,他也覺得不需讓兒子理解過多的動作,畢竟最後目的還是要循序善誘讓小朋友練習說話。
【報你知】Baby學手語 減少挫折感
兒童心智診所醫師黃雅芬表示,1歲前後的嬰幼兒可透過嬰幼兒手語學習及模仿大人表情與情緒,表達基本需求,並可透過手語減少表達挫折感,有助穩定情緒,不過學習嬰幼兒手語雖可提供照護者方便,仍只是輔助工具,家長應鼓勵嬰幼兒多說,以手語輔助理解,再以口語複誦達到說話表達能力。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理事長李艾莉也指出,嬰幼兒手語適用6個月大、具溝通意圖的寶寶,嬰幼兒和成人手語不同,不侷限於手部,包含口語、肢體和表情呈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