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超指出,助聽器的選配其實是項極專業的工作,選配過程中,需從聽覺功能評估、諮商、試戴、取耳模及助聽器調整等步驟,提高功效。即使配戴順利,日後的效益評估及定期追蹤,也需要相當多的時間。由於過程複雜,加上效果又往往不如預期理想,不少聽障患者才視配戴助聽器為苦差事。
為徹底解決此一問題,振興醫院昨天成立聽覺醫學中心,並邀請全球第一位執行22音頻人工電子耳的澳洲籍醫師布萊恩派蒙(Brian C.Payman)來台,進行臨床教學,從聽覺損失評估、診斷、選配助聽器、配戴後的定期追蹤及調整,訓練專業的醫療團隊。派蒙表示,以前的爸爸媽媽總是擔心:「我的孩子怎麼聽不到?」在助聽器及人工電子耳功能大幅提升的今天,他樂觀認為,除了協助孩子學習說話外,這些家長更應鼓勵孩子學著去傾聽、去欣賞周遭的聲音。
罹患遺傳性聽障的行政院國科會主任委員吳茂昆說,對他而言,某種音頻以上的聲音早就平白「消失」了,如此過了數十寒暑,直到數月前選配一付功能齊全的助聽器後,吳茂昆形容,配戴前後的聲音,「完全不一樣!」而這種感覺,「絕非一般正常人所能體會。」
相較於吳茂昆步入中壯年才重拾美妙聲音的經驗,現在的聽障病童可就幸運多了。由於及早確定診斷並接受治療,7歲的廖信評及5歲的梁家瑄配戴助聽器後,聽力大幅提升,語言訓練也隨即展開,目前已講了一口字正腔圓的話,昨天甚至即席來段「汽車與摩托車」的脫口秀,流利的對談,逗趣的表情,惹人憐愛。
目前就讀板橋埔墘國小一年級的廖信評得意地說,他到兩歲半時還不會說話,可是經婦女聯合會聽障文教基金會的說話訓練後,已變得很會說話,「現在,媽媽還常叫我不要說話呢!」他微微揚起嘴角,「因為我太吵了!」
陳光超表示,助聽器不像一般的眼鏡,一配好就能戴,反而比較像隱形眼鏡,需要從短時間的試戴來適應,再透過多次的微調,如此才能戴得舒服、聽得清楚。振興醫院成立聽覺醫學中心,就是要讓聽覺損失的人,也可以有和外界溝通互動的橋樑,達到「配得好、戴得好、聽得好及用得好」的境界。
助聽器買了放口袋 只一成五願戴
有視力問題,多半不會排斥配戴眼鏡,但是有聽力障礙,根據統計,只有一成五願意戴上助聽器,多半是助聽器配的不好有雜音,就算買了也寧願只放在口袋裡。不過耳鼻喉科醫師表示,越早開始戴助聽器,才不會因為聽不見,進而影響說話學習。
助聽器應該是聽障人士的好幫手,不過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陳光超表示,助聽器如果沒有調整好,有的因為漏音很吵,老是吱吱叫,或是與耳道太密合會痛,因此許多聽障朋友,都只放在口袋裡安心,結果影響學習說話的能力,其實聽障兒從六個月大開始就該接受聲音的刺激,小時候如果沒有早點矯正,到了十幾歲話可能還是說不清楚。
醫師表示,助聽器就像隱形眼鏡,需要短時間試戴後適應,因此振興醫院成立了聽覺醫學中心,選配助聽器後,依患者情況追蹤微調,還提供與傳統不同彩色的鮮豔助聽器,讓聽障人士選擇。醫師也建議,新生兒出生後,可以自費一千多元作聽力篩檢,或是當孩子聽到鞭炮聲,開關門聲無動於衷,別人從背後叫也沒有反應,就應該就醫檢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