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心湄

  家長在獲知孩子有發展上的問題時,通常會經歷幾個階段的心路歷程,先後順序不一定,停留期間不一定,可能反覆經歷或跳過某個階段,直到真正接受這個事實:

第一個階段:忿怒

  家長會生氣忿怒,不可置信,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於是沒有辦法平心靜氣的接受醫生的講解,瞭解孩子目前的狀況。例如:為甚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或我的家庭?我或我的家庭到底作錯了甚麼?為甚麼我或我的家庭會遇到這麼不幸或倒霉的事情?是不是醫生弄錯了?

第二個階段:沮喪

  家長會難過悲傷,擔心恐懼,以致無助徬徨,覺得沒有人可以解決或幫助這個家長所面臨到的問題,開始責怪自己或他人,尤其是母親會自責或被他人責怪,讓家長對孩子充滿罪惡感。例如:都是我懷孕時後沒有好好照顧身體,導致孩子發育上有問題!都是媽媽你堅持要繼續上班!都是媳婦不聽我老人家的勸,叫她不要在床上用剪刀!

第三個階段:行動

  家長會試圖振作,開始尋找如何解決問題。於是遍尋名醫以獲得不同的診斷結果來推翻前任醫生的不適診斷、或祈求仙丹靈藥來藥到病除,不管是中醫、西醫,有科學根據、沒有科學根據,不管費用高低,只要有人通報就去嘗試,造成病急亂投醫。

第四個階段:逃避

  家長會否認孩子的狀況,不肯接受孩子的真實狀況,以致不能也不願替孩子安排適當的療育管道,會怨天尤人。有一部份家長會封閉自己,拒絕與外界接觸,以獲得短暫的平穩生活及安全感;有一部份家長會轉而攻擊外界,認為是醫生、教師及社會環境的錯。

第五個階段:接納

  家長會接納孩子的狀況,正視到孩子、家長自己及家庭的需求,學習照顧教導孩子的方法及如何與孩子相處,建立心理建設及心理調適能力,面對外界反應能正面而積極回應,家庭成員彼此互相支持,團結在一起。

  最後,家長要明白知道,會經歷這些過程是很正常的,但是持續在這個過程打轉則就是不好的,要強調的一點是,任何人都只能陪伴,但均無法替代家長,家長惟有勇敢面對事實才有可能處理問題,所以家長必須要學習採取正面積極的態度去尋找解決或減少問題的適當方法。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其他家人、朋友及各專業人員的支援協助,接受家長的情緒反應、傾聽家長的擔憂困擾、提供家長適當的建議及陪伴家長。

  不管你是家長、還是其他社會人士,大家彼此多瞭解一點,多付出一點,則社會就多詳和一點,助人者自助者恆快樂之!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私立同舟發展中心」社工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