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翻譯員林亞秀。
于志旭攝影
台中大甲的鄉間農舍,七十四歲的蔡一興和老伴何春貴聊著天。他們說到小時候的苦日子、年輕時曾是運動健將的風光,兩雙手忙個不停。如果沒有林亞秀的翻譯,完全無從得知這場無聲對談,說了什麼讓他們一直哈哈大笑的故事。
手語翻譯員林亞秀的夢想,並不容易懂:她想完成全台各地自然手語的影像紀錄,建立聽障者的自然手語資料庫。
這一道鴻溝,正是個子嬌小的林亞秀最想跨越的。去年她獲得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最高資助金額一百廿萬元,去實現她的願望。
「自然手語」是聽障者自然發展出來的特殊語法:搖手表示拒絕,作流汗狀表示熱,手指向嘴裡抓表示吃,視覺意象的表達簡明易懂,但文法欠順。比如「我聰明不是」、「她漂亮很」、「你我錢借」;後來,特殊教育體系採用依文法習慣教授手語「我不聰明」、「她很漂亮」、「你借我錢」稱「中文文法手語」。
林亞秀表示,「自然手語」承襲的是聽障者使用手語的視覺習性,「中文文法手語」則是手語單字套用文法,並非聽障者慣用的手語原貌。但年輕聽障者都學中文文法手語,很難與老一輩自然手語使用者溝通。
「聽障者是自成一格的文化族群。他們能相互溝通,只是使用的語言和聽人不一樣。」林亞秀認為,一般人不懂手語,形成一種隱性隔離;聽障者的人際網絡已經受限,自然手語的使用者,更因世代變換日漸式微,可以溝通的人越來越少。
「手語的本質很有趣,很具象,也很圖像思維。」林亞秀和她的記錄對象用手語溝通時,除了手勢和身體的動作,臉上擠眉弄眼的表情更是豐富,那也是語言的一環。非得要錄影,才能留住如此特殊的語言田野調查紀錄。
有了一百廿萬元的築夢本錢,林亞秀辭去工作,想在兩年內走訪台灣各地使用自然手語的老人,留下影像紀錄。
林亞秀說,手語使用族群不是社會的主流,卻是存在於社會的特殊族群文化,她相信「手能生橋」,越多紀錄整理越能增進社會的了解與尊重。她的第一步,便是為台灣堆起保存聽障文化的積木。
帝亞吉歐公司主辦「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即日起至七月十八日止受理報名,年滿廿歲的中華民國國民皆可報名。詳情請上http://www.keepwalking.com.tw,或洽○八○○七二七九九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