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xinhuanet.com   2009-06-25 10:44    

 

受人員編制限制,有能力的人才進不了康復訓練機構,致使內蒙古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教師奇缺。業內人士稱,這是用人機制出了問題。

    日前,記者在自治區殘聯採訪時了解到,全區有7歲以下聽力語言殘疾兒童1.6萬人,並且每年新增500人左右。但注冊的包括語訓部在內的康復訓練機構只有17家,僅有100多名教師,由于



康復訓練教師與聽障兒童的比例在1比4到1比6之間比較科學合理,顯然,教師數量缺口很大。

    自治區殘聯康復部主任滑力群認為,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是一筆良心賬,教師教得好與壞,聽障兒童都不會說出來。這就需要一批有愛心、事業心、責任心的教師從事這份事業。可目前的現實情況是,自治區沒有培養聽障兒童康復訓練師資的大學和機構,這樣的機構在國內也很少,而現在從業的教師年齡結構老化,教師短缺作為突出的矛盾暴露了出來。

    記者了解到,在自治區黨委一號文件中,列出了在內蒙古高校開設聽障康復訓練課程的內容,以解決師資短缺難題。可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體制不改革,作為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機構的事業單位就無法解決用人機制,想用的人才依舊無法引進。而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靈活的“聘用制”已經被廣泛推行。

    不會說話,就不能融入健全人群。成功的康復訓練可以幫助聽障兒童從無聲世界走進有聲世界。記者了解到,聽障兒童康復訓練的黃金年齡在7歲以下,在這個年齡段,國家和自治區會給予資金等方面的重點傾斜。

    據了解,自治區民政、財政、衛生、殘聯等部門實施的“人工耳蝸計劃”,就給重度聽障兒童帶來了福音。自治區殘聯今年計劃首先為30名損傷在100分貝以上,沒有殘余聽力的7歲以下的兒童植入人工耳蝸。據了解,植入一個人工耳蝸就需要資金18萬元,整個康復訓練涉及到錢、技術和訓練。人工耳蝸植入後的康復訓練不能少于1年,由于我區康復教師短缺,自治區殘聯採取了“花錢買服務”的辦法。具體地講,就是把耳蝸植入與康復訓練捆綁在一起。這種做法的另外一個好處是,與人工耳蝸一起引進的,還有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等國家先進的康復訓練經驗。

    相對于全區29.7萬名聽力語言殘疾人,1.6萬名7歲以下聽障兒童這個數字並不大。可是,解決好這1.6萬名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問題,就意味著未來積留下來的數字越來越小。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地出現的民辦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機構,被業內人士逐漸看好。扶持民辦力量盡快走向正規,也是彌補內蒙古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教師短缺的好辦法。(文/張西平)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 (編輯:楊大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