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多
語言不只可以幫助孩子認知,增進他們的學習能力,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孩子的情緒。
一個意念產生之後,能把意念轉化成語言且說出口,是一個孩子情緒穩定的首要之務。許多孩子被認為情緒不佳、不穩定,具有攻擊性,很可能是他們有所想,卻不能把所想的事情好好說出口,只能利用肢體代替說話,或是一再與他人無法溝通,最後就會變成大家口中的暴力分子。
不能利用語言溝通的孩子,並不代表他沒有七情六慾,他們仍有喜歡和不喜歡的人事物,卻說不出口。例如就曾發生過,有孩子因為不想自己喜歡的人的照片被貼在公布欄,就把照片撕下來,於是這孩子被說是班級的破壞分子,專門搞破壞。
表達能力差的孩子,習慣用簡短的話做回答,和他們說話時,可以要求他們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比如他說「喝水」兩個字時,要求他完整說出「我要喝水」,或是「我要喝水,請媽媽幫我倒水」,看孩子能力目前到哪裡,而定出要求,多次練習後,他們就會學到,想請別人幫忙時,該如何說出要求的話。
能說話但是理解能力差的孩子,需要的是耐心引導,很多時候他們無法回答問題,是因為聽不懂對方問的問題,而不是不知道答案。這種孩子做口語回答時很吃虧,師長可以和他們一起閱讀故事,之後再就故事中情節提出問題,從簡單的問答開始。
比如看《三隻小豬》童話,可以問,故事裡豬媽媽養了幾隻小豬?豬大哥蓋了什麼房子?大野狼為什麼想吃小豬?大野狼用什麼方法找到小豬?唯有幫助他聽懂問題,他才能正確回答問題。練習完這些問題後,再放錄音帶讓他自己反覆聽。
此外,先分析故事之後再聽故事,也可以幫助孩子更理解故事內容,以及清楚回答我們所問的問題。類似的練習,有助於其往後的學習,學會聽懂別人問話,及正確的回答他人提出的問題。
語言能力是檢測孩子智力是否發展遲緩的眾多方法之一,雖然晚點說話不代表孩子智力低下,但是晚說話,也有可能是孩子身體某部分出問題的警訊,如某種隱藏性疾病,或是基因突變遺傳的疾病等原因。總之,千萬不要迷信大雞慢啼,要有「慢啼可能是傻雞」的警覺心,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降低疾病所產生的障礙,將影響孩子一生降到最低。
引用:
http://ms1.sses.ilc.edu.tw/blog/index.php?op=Default&Date=200811&blogId=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