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聾演員褚錫龍、黃俊松、歐志健、尤俊智及副團長王肇和(由左至右)受訪分享演出心得後,演出龍的各種姿態。中央社陳慧真
拈花微笑聾劇團為台北聽障奧運演出《雕龍記》及《無聲的榮耀》等劇碼,將在9月9、10日再次上演。拈花微笑聾劇團提供
台北聽障奧運年元旦起跑活動記者會上,來賓們比出開槍的手勢,象徵活動鳴槍開跑。中央社徐肇昌
文 陳慧真
這一陣子,你或許注意到一支強調「無聲的力量」的電視廣告:「我從來不向命運低頭,即使出生就聽不見,我從來不懷疑,我可以打破世界紀錄」,這幾句話的聲音來自聽障游泳50公尺仰式世界紀錄保持人曾紓寧,展現她在今年台北聽障奧運奪金的決心。
而你或許不知道,其實,有一輛聾劇列車早在去年為了台北聽障奧運開跑;由12位聾人演員、5位聽人演員(「聽人」,指一般聽得見的人,相對於「聾人」)組成的「拈花微笑聾劇團」,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間全國巡迴演出18場次,他們為台北聽奧譜出前奏曲,今年9月也將加演兩場,讓這場盛會呈現完美的樂章。
「亞洲第一次,台灣的驕傲」,台北市將於9月5日至9月15日舉行第21屆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Deaflympic Games),這是聽奧開辦85年以來,首次在亞洲城市舉行,也是中華民國主辦最高位階的國際賽事,有81個國家、4,000多位選手參加,參賽格局及國際能見度打破歷屆紀錄。
根據內政部2009年第一季統計,全國正式登錄的聽覺障礙者人數為11萬2,139人,占全國人口比例甚低,台北聽奧無異是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聾人文化的好機會,也因此,在資深聾劇演員褚錫雄團長領導下,由戲劇家汪其楣擔任藝術總監暨製作人,拈花微笑聾劇團籌劃了《飛手舞聾‧聾舞手飛——聾劇列車》的演出。
觀賞「拈花微笑」 體會「意在言外」
聾劇團,聽來或許讓人陌生,事實上,最早的「台北聾劇團」,在1977年由汪其楣創辦,因應台北聽奧,2008年6月再成立「拈花微笑聾劇團」;汪其楣表示,聽人社會有好幾百個劇團,聾人的劇團當然也可以不止一個。目前經常活動的聾劇團就是台北聾劇團和拈花微笑聾劇團,她說,「也許在別的地方社團還有小型聾劇演出,只是我們並不知道而已,聾人很喜歡演戲!」
「拈花微笑」一詞出自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持鮮花示眾,只有摩訶迦葉面露笑容,世尊於是將心法傳於迦葉,後來「拈花微笑」用來比喻以心傳心、參悟禪理,也可喻為會心或默契之意。
「想取一個有意象的名字」,談起新劇團團名,汪其楣說,「拈花微笑」,一般人就算不知其意涵,讀表面文字也很愉快。「當然,它也有意在言外的意思」,希望觀眾看到戲劇、聽到語言、看到手語,也可能看到別的,「我們聾劇永遠有意在言外的地方,讓人也有說不出來的感動」。
演出台北申奧過程 傳遞聽障奧運精神
所謂聾劇,是無聲的嗎?答案不是。汪其楣說,「聾人也有語言,也不是只能演默劇,」拈花微笑聾劇團常表演的是聽、聾合作的手語動作劇。當台上有手語出現,就會有配音。聽人演員也必須學會手語,除了演出自身角色,當不同的聾人角色說話時,聽人演員也要變換腔調,為他們配音。
拈花微笑聾劇團的戲碼包括《雕龍記》、《手語詩歌》、《聾=龍+耳》及《無聲的榮耀》。
「北京申奧時,舉世都知道他們怎麼申奧成功,北京人得知消息時有多瘋狂,但台北申奧成功時,連台北人都不知道」,汪其楣說,《無聲的榮耀》演出台北申奧過程及聽障選手的故事。
汪其楣表示,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在國際聽障體育界耕耘十幾年,美譽在外,2000年在台北市舉辦亞太聾人運動會非常成功,2001年羅馬主辦第19屆聽奧表現未臻理想的情況下,不少國家鼓勵台北市申辦聽奧。
她說,台北市登記申奧後,遇上當時已拿下2004年奧運及殘障奧運舉辦權的勁敵雅典,但2003年在瑞典投票表決時,台北市以52票勝過雅典32票申奧成功,可見台灣的聾人體協在各國代表心目中有相當的分量。
「很多觀眾看了台北申奧過程的劇碼都很感動」,汪其楣說,另外,「桌球王子」溫智璇在2005年墨爾本聽奧奪得三面金牌,當時溫智璇因為球技出眾,竟遭他國選手質疑並非聾人,溫智璇最後通過聽力檢測,《無聲的榮耀》就是演出金牌選手接受聽力檢測前一晚的心情。
除了發揚聽奧精神,台北聽障奧運基金會贊助的聾劇列車,也無形中傳遞了更多聾人文化,18場巡迴有2場售票演出,票款所得也都捐助給一面打工一面接受訓練的聽障選手,劇團希望藉此表達鼓掌與「加油」。
參與演出 聾演員自身成長不少
7月的一天中午,汪其楣、拈花微笑聾劇團副團長王肇和,以及四位聾演員歐志健、褚錫龍、黃俊松、尤俊智,在臨時借來的排練場地與《全球中央》雜誌分享他們參與劇團及演出的心得。
王肇和早期就參加台北聾劇團的演出,其他四位聾演員也有短劇演出的經驗,他們除了參與劇團,平常各自有其他工作,因此,必須抽出時間,在四處借來的臨時場地排戲。
「排練要很久,排死你,」汪其楣說。不過,對戲劇的熱愛,以及對台北聽奧的支持,讓他們齊聚一堂,不怕苦、不怕累。褚錫龍就說,巡迴演出事情很多很煩,後台很多工作都自己負責,好忙好累,但經過18場演出後,現在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台灣要主辦聽奧,我們覺得是非常大的榮耀,」王肇和說,他一知道要成立新劇團,就很興奮和開心,心想一定要參加演出。不過,挑起「雕龍記」大樑,扮演主角雕龍師傅的他也說,感覺壓力頗大,不像當年參加台北聾劇團時「年紀小、就亂表演、就好玩」。
參與演出也讓聾演員自身成長不少;從一般學校畢業的尤俊智,過去是學口語,比較少使用手語,常透過筆談與人溝通。「手語對我來說比較困難,」尤俊智說,參加演出後,他常看鏡子練習手語,手語慢慢進步。他也稱讚團內的聽人演員手語進步很多。
「看到台下那麼多人,嚇死了」,對這群聾演員來說,克服緊張也是一大挑戰;歐志健表示,一開始看到大批觀眾非常緊張,不知怎麼演好角色,如今知道如何運用表情和動作,表演上比較不生硬。
黃俊松也說,演出後覺得聾人有表演天分,「以前以為自己不足,演出後慢慢進步,覺得自己還不錯」,相較於最初上台時緊張萬分,現在則是勇氣百倍,可以自然地演出、與觀眾打招呼,「聾人經歷這樣的經驗和學習,自身也有很多改變」。
台上揮灑自信 台下備感光榮
在聾劇列車18場全國巡迴演出,最小的劇場可容納二、三百名觀眾,因考量距離太遠,看不見台上的手語和表情,場地也不能太大,最大最好不要超過六、七百人的座位。談起演出的迴響,「基本上看了之後反應都很好」,汪其楣說,有時候觀眾會因為對於聾劇的意外和驚喜,演出結束後仍久坐不願離去。
每到一地表演,拈花微笑聾劇團會和當地聾人團體聯繫,聾人社團也會幫忙他們宣傳和布置場地,「各地聾人觀眾在聾劇的舞台前有參與感和榮譽感,台上這些人演得這麼棒,我們的手語可以如此美麗,他們從多遠的地方趕來看戲都很開心」,汪其楣說,聾孩子們看到成年聾人在台上揮灑自信,對他們也有認同感和啟發作用。
9月台北聽奧在即,周邊活動也緊鑼密鼓展開;在8月「臺北聽障奧運藝術月」,主辦單位邀請聽奧代言人張惠妹、紐約外百老匯劇團「藍人組」(Blue Man Group)、中國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和台灣歌仔戲名團明華園演出。
在9月聽奧開幕的同時,在小巨蛋周邊將展開「臺北國際聽障嘉年華會」,活動內容有啟聰學校及特殊教育學校簡介等聽障文化展覽,以及聽障者才藝展覽、聽障才藝模特兒選拔活動、聽障數位畫家寫生、聽障兒童劇表演等。
拈花微笑聾劇團及美國聾劇團也將分別在9月9、10日及9月12、13日在台北市中山堂聯手,各演出兩場。
「免得只見聽人在台上,聾人在台下,」王肇和說,以後台北市也不見得會再有舉辦聽奧的機會,應該好好把握,致力推廣聾人文化,如美術展覽、電影、紀錄片等,政府也該負責號召更多的聾人參與活動。
盼劇團能永續 推展聾人文化之美
拈花微笑聾劇團演出中,聾、聽人演員並肩作戰,一起應付各段戲碼複雜的走位,聾演員們都覺得走位的同時,還要讓手語和口語搭配良好,真是件難事。不過,在汪其楣心中,聾人是天生的表演專家;她說,通常聽人的眼神很分散,且在舞台上要站得直站得好看,讓精力提高到腰部以上,以及專注的眼神等等,都必須慢慢訓練,若再加上自然的表情,「要訓練一個普通人上台表演要好幾年,以戲劇科系學生來說,差不多就是大一到大四的時間」。
汪其楣說,相對地,聾人平常打手語,腰很直,氣都在上半身,站得好對他們來說不是問題,由於聽力減損,他們視覺的專注力、觀察力及表現力都較聽人敏銳,尤其聾人透過表情展現出手語溝通時的抑揚頓挫和標點符號,一上台他們的表情流露自然,肢體動作都很豐富。
「人家對我說,『你好厲害,把聾人搞得這麼會演戲』,但我覺得,遇到他們,作為導演的我很幸運,因為他們是生活中就訓練好的演員,」汪其楣說。
讓社會大眾欣賞聾人的表演才華,是汪其楣一大樂事,而再次成立新劇團,看到新生代的聾劇演員,汪其楣與王肇和更是高興。談及劇團的未來,團員們都盼望表演機會不會隨聽奧結束而消失,而汪其楣雖預告明、後年會持續表演,不過,她也坦承劇團要永續經營,需要許多外援。
一路走來,拈花微笑聾劇團排練和演出過程的難題不少,汪其楣感謝台前台後相助的朋友,她說,「美善人士的出現,讓我們不時拈花,隨時微笑,心中感動,更為人間善心美意充滿感激」。
見到聾演員們笑容滿面,洋溢著熱情與青春氣息,就如汪其楣所形容的「安靜的世界,不老的容顏」,令人深感,眾聲喧譁的生活中,何不觀賞一場聾劇團演出,走訪聾人世界,一同拈花微笑。
引用:全球中央雜誌http://newsworld.cna.com.tw/?tag=/%e6%b1%aa%e5%85%b6%e6%a5%a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