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飛龍手繪的手術流程漫畫
日前,北京協和醫院收治了一名聾啞病人。手術前,28歲麻醉師邱飛龍為了使這位特殊的病人安心手術,專門手繪了一幅手術麻醉流程圖,仔仔細細從頭到尾把手術中的每一個步驟畫了出來,不僅令病人感動不已,還被同事發到了朋友圈引來點贊無數。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獨家採訪了這位年輕的住院醫師,也分享了他從醫三年的心路歷程。
三年“北漂”即將結束一組漫畫走紅朋友圈
今年是邱飛龍在協和醫院的第三年,也是這個“北漂”醫生的最後一年,更確切地說,是最後一個月。因為這個月底或下個月初,他就要完成培訓,離開協和,離開北京,回到自己的家鄉。
2013年,在廣東醫科大學就讀麻醉專業的邱飛龍大學畢業,那一年他考上了深圳的規範化醫師培訓。在眾多選擇中他毅然選擇了北上,來到協和醫院學習。在作為協和醫院麻醉科基地住院醫師的三年時間,邱飛龍不僅在業務上得到鍛煉,更多的感受是源自這裡的醫生對於病人的用心。
“北漂”的日子裡,工作日每天7點前都要到手術室準備,接著一天幾乎就待在手術室,跟著“師傅”完成一台接一台的手術。週末休息的時候,邱飛龍也會跟朋友一起去唱唱歌,逛逛街。在麻醉科副主任趙晶眼裡,小邱是個細心、負責任的學生。作為前輩,趙晶這樣評價麻醉師這個職業。“麻醉醫生平時比較低調,沒有驚天動地,付出全在細微處。雖然默默無聞,但我們覺得很驕傲”。
然而,一幅邱飛龍的手繪畫被同事在朋友圈裡瘋傳——
這是一幅有著萌萌畫風的8格漫畫,從一個主人公被推進手術室開始……下一步,做心電圖、戴上指套、量血壓;第三步輸液,順便告訴病人麻藥會從輸液管注射進身體;第四步醫生給病人戴上氧氣面罩;第五步麻醉師給藥;第六步病人睡著後,嘴巴插管子幫助呼吸,開始手術;第七步做完手術醫生拍肩膀,病人要配合大口喘氣,喘好了就把嘴巴里的管子拔出來;最後一步,醒來繼續深呼吸,疼的話指下傷口,給你止疼藥,去恢復室觀察,平穩可以回病房,見家人……麻醉師小邱用8格漫畫,把病人從進入到離開手術室的情景用手中的畫筆細緻地描繪出來,而初衷只是為了給聾啞病人減壓,讓他安心。
漫畫在朋友圈傳開了,邱飛龍一下子成了醫院裡的“紅人”,不少護士、大夫見到他就圍上來。“原來那個畫是你畫的呀,真厲害!”“太佩服了,太有才了!”連聾啞病人的主治醫生見到邱飛龍都趕緊拉著他合影,還開玩笑,“說不准你哪天就變'網紅'了,快來,咱倆得趕緊拍個照!”
對於同事們的“追捧”,邱飛龍的臉上永遠掛著一副害羞的表情。
20分鐘畫完漫畫
涉及需要告知病人的最關鍵環節
昨天下午,北青報記者在北京協和醫院內科樓的麻醉科手術室見到了邱飛龍。今年28歲的他身材不高,沒有神采飛揚地侃侃而談,更多的是輕輕地說、淡淡地笑。
也正因如此,話不多的他似乎更願意用“做”或“畫”的方式表達對病人的關切。
三天前,聾啞病人朱先生被安排好週二做手術。按照慣例,手術的前一天,麻醉師會先進行訪視,也就是了解一下病人的情況,進行一個大致的溝通,作為術前的檢查和評估。
“我在電腦上先看到了這個病人的病例,因為聾啞病人還是第一次碰到,然後我就在想怎麼能夠與他溝通,讓他了解手術麻醉的全過程,以及可能遇到的狀況。於是就想到了畫畫,比較直觀吧。”他回憶,畫這幅手繪畫的時候,基本上是一氣呵成,用了不到20分鐘就畫完了。“小時候就喜歡畫畫,但是也很久沒畫了。”
邱飛龍告訴北青報記者,一般的麻醉流程分為誘導、維持、甦醒三個步驟。術前的誘導和術後的甦醒有一些需要病人注意和配合的地方,所以他就一步一步按照順序畫了出來。從手術前需要給病人戴指套、氧氣面罩、輸液,到手術中嘴巴里會插管子幫助呼吸,再到手術後被大夫拍肩膀喚醒、配合大口喘氣拔管子等等,連最後的細節也都考慮到了,因為最後一幅圖中寫道:疼的話指下傷口,給你止疼藥,去恢復室觀察,平穩可以回病房,見家人。
一字一句,無不體現醫生對於病人的細心關切。
“根據聾啞人的特徵,把麻醉的過程簡單地畫出來,分為幾個步驟,讓他了解手術的過程,有個心理準備就不會太緊張了。”週一晚上,邱飛龍去探視病人時,把畫給了病人。“我把畫遞給他看,他一邊看一邊點頭,還微微一笑。”看完手繪畫,病人還衝邱飛龍伸出大拇指,“狠狠地”比了一個贊。邱飛龍還回憶說,手術當天,當病人被推進手術室時,又沖他笑了笑,“我知道他認出我了”。
當天的手術雖然緊張,但一切順利。
昨天下午,當病人朱先生再一次見到邱飛龍時,又立刻伸出了大拇指,兩個人還是面對面地會心一笑。“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即便不是主治大夫,邱飛龍依然關心地詢問著對方術後的身體狀況。見病人恢復良好,邱飛龍才安心離開,回到手術室繼續當晚的工作。
醫生一個暖心的舉動
就會讓病人離病痛遠一點
病人都需要醫生花心思去溝通,細心的邱飛龍對於身邊前輩的一舉一動也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一次,醫院收治了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女孩,和這樣的病人交流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我身邊的阮俠大夫就像媽媽一樣關照她,最終順利完成手術。真的很感動。 ”三年的耳濡目染,諸多工作中的細節令邱飛龍印象深刻。所以當自己遇到特殊病人時,也會不自覺地花更多心思替對方著想。這份用心,在醫生與醫生之間完成了無形的傳遞,但最終會傳遞到病人心中。
邱飛龍告訴北青報記者,手術時,如果病人緊張的話,臨床上可能會出現一些血壓升高的現象。雖然影響不大,主要是想讓病人舒適一點,心理上面沒有那麼恐懼。對於身患疾病又要面對手術的病人,往往內心是忐忑甚至恐懼的,醫生一個暖心的舉動,就會讓病人離病痛遠一點。
對話
對話人: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基地住院醫師邱飛龍
醫患關係理解萬歲
北青報:有沒有想到這幅手繪畫會受到關注?
邱飛龍:本來打算留給病人自己熟悉一下麻醉過程的,不知怎麼就被發朋友圈了……挺意外的,本想讓病人順利做完手術就好,也沒怎麼多想,後來覺得,圖上畫的其實是麻醉醫生每天手術前中後的工作日常,遇到不能語言交流的病人,我只是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岀來。如果能讓大家對麻醉增加一定認識,也很高興。
北青報:你選擇醫生這條路的初衷是什麼?
邱飛龍:高中時不舒服時看過一個醫生,覺得他對病人特別好,大概那時就有當醫生的念頭。
北青報:如何看待當下的醫患關係?
邱飛龍:醫患關係,希望互相信任,理解萬歲!
本版文並攝/本報記者彭小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