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滔客-
-
《熔爐도가니》(美譯無聲吶喊)為同名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取材於2005年發生在南韓光州一所聾啞小學的真實案件。本片內容描述在霧津這個虛構出來的城鎮中,一所聾啞小學的學生集體遭受校長、主任及老師的性侵及暴力虐待,在外地來的老師與當地人權發展協會員工幫助下,帶著受害孩子告上法庭的故事。在司法審判中,本片深度描繪社會各方壓力及司法不公、受害人因金錢妥協的真實樣貌,細緻刻畫出人性及司法制度下,審判、採證、協商制度的問題。同時,喚起社會對兒虐、聾啞人士議題的更多關注。《熔爐》劇名有些層面涵義。第一層為受虐的聾啞孩童,活在煎熬痛苦的學校,即使被殘忍對待,卻為自身生理殘疾無法發出求救,困在諾大的熔爐內,當地聲望人士、校長、法官,透過金錢利益關係,將這些求救訊號掩蓋,不被其他人聽見。第二層面,熔爐能熔解玻璃或其他金屬器具,而這些傷害是沒辦法熔解的痛,受虐的孩童,聾啞團體,人權協會與新來的美術老師對抗著社會不公,不論情況多麼艱難,也不願被熔爐蝕化,不肯接受權利人士給的條件作為妥協。我死了,然後呢?霧津為電影中虛構地名,是一個時常佈滿濃霧的鄉下,開車必須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外,還得通過蜿蜒的道路才能抵達,象徵著不被世人所知醜聞,濃霧壟罩,這些遮蔽在外人看來是天意,事實上是背後聲望人士的操弄。本片最先是使用破題法,以明秀的弟弟蓄意站在鐵軌上輾斃自殺,喚起觀眾對於整個事件的懷疑,沒有太多餘的鋪陳,更沒有太唐突得切入,片中對於此事的輿論為「小朋友不聽話亂跑」,「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心理也有問題」,血肉模糊的無聲抗爭,連同火車駛過一眼消逝在暮色中,反倒是片外的觀眾對此事的背景加以議論與心疼。事實上當一件重大社會新聞被揭發後,或多或少人們會開始思索背後的原因與目的,緊接著開始揭露無謂的事情,受害者或加害者的學歷,鄰居陳述兇嫌平時的生活舉止…等,許多事後諸葛評論,而若對當下的行為感到詭異,提出關心與解決辦法,怎麼還會想透過這些激進的手法,來犧牲更多生命,引起社會的關注?
血淋淋的傷害攤在眼前,正義卻沒有被伸張,無疑地這才是社會「前官禮遇」法官出身的律師,接手第一場官司時,會得到特別優待,不論其事件的公義性,極大的機會能夠贏得訴訟案。被告律師與社會有意無意的話都是一種抨擊,「思考到成人與未成年進行性行為,沒有女方配合,怎麼可能成功?」當能質疑12歲的聾啞女童,蓄意配合年紀過半百的校長進行交歡時,人類已經喪失了理智,正常的價值觀與判斷是非的能力。受害的孩子坐上證人席,不斷地被迫回憶性侵發生的當下,僅為了讓壞人受到制裁,律師開始以質疑的口吻去挑毛病,無非得鉅細靡遺才是證據,或許為了避免誣告嫌疑,在層層條法下講求實證,但最後二度傷害結束,司法卻無情的背叛,這不僅僅是刺痛,更是將他們躲藏受挫的靈魂拖拉出來,千刀萬剮般虐待一次。扭曲的司法,潛規則,官官相護,無疑是最不可被寬恕的罪。一個地球,兩個世界,環境決定事情的重要性對癌末病人來講,健康是最重要的;對面對喪子之痛的父母來說,親人是最重要的;而對餓入膏肓的窮人來說,金錢是最重要的。或許我們抨擊司法不公,但對於人們來說,究竟什麼是重要的?一種人,兩款命,在片中其中受性侵害男孩民秀,他的奶奶駝著背收了錢,面對躺在床上患有智能障礙的兒子,離家逃跑的媳婦,剩下一個聾啞孫子,她放棄爭取訴訟機會,人們有時候質疑著「為什麼在金錢面前,有些人還是只能選擇吞下屈辱?」,「為甚麼不肯一起幫助受害的孩童贏的這場官司」,那是因為在不愁吃穿的情況下,我們能追求夢想,爭求公平正義,滿足心理上慾望。在面臨現實需求與社會的雙重壓迫下,這些責備僅能轉成同情憐憫,憤怒、掙扎、惋惜與無奈,五味參雜的情緒只能往心裏吞,無從發洩的痛,憋的旁觀者喘不過氣。而民秀被告知不得上法庭訴訟時,老師僅紅著眼眶對他說,「因為你奶奶人太善良了,選擇簽下和解書原諒這些壞人。」,其實大家都知道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牽動著社會經濟地位,環境因素,造成了齊頭式的公平,只能教育孩子這一切都是奶奶的善良,並非歸具於你的貧窮。《熔爐》反映出性侵、人權、司法與弱勢議題,探討範圍廣泛,沒有太多的血腥暴力與特效,僅用孩子們對於回憶的穿插與恐懼,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除了社會的詬病面以外,有一點更值得省思的地方,許多人的價值觀為「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荼毒之下不站出來,此刻的無聲都是加害人,而下一秒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姜仁浩(新來的美術老師)面對著爭取公平正義與金錢的誘惑,自己的孩子與瘖啞受虐孩童中的取捨,但換作是他人,願意散盡家財,埋沒前途來導正社會歪風嗎?
- Apr 08 Fri 2016 14:41
【《熔爐도가니》我決意向世界宣告,這社會如此詬病】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