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盧素梅】
許多政治線記者以監督政府施政為職志,對學歷史的我而言,
最吸引我的卻是有機會貼近新聞事件現場,近距離觀察某段歷史的演變。
投入職場十幾年來,換過的工作不計其數,但都不超出傳播媒體業,包括電子媒體、報紙及雜誌等平面媒體,除了得以略窺媒體業之堂奧外,也意外地見證到這個行業的興盛與沒落。
我第一個工作是電視業,那還是在老三台時代,我所待的傳播公司,承包了某家電視台晨間新聞的後半段,擔任現場助理的我,主要工作是排字幕、放節目播出帶及幫忙主持人操作大字稿機,這些工作看似簡單,卻疏忽不得,因為是現場節目,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差錯,攝影棚馬上人仰馬翻。
新聞言論尺度今非昔比
當時的「言論尺度」非常嚴格,有天現場來了位思想前衛的女作家,她不僅偏離原定主題,還侃侃而談當時正野火燎原的「野百合學運」,使得主持人緊急結束訪談,導播氣急敗壞的辱罵聲也馬上傳來,事後高層更為此召開檢討會議。還有一個政治性話題單元,因為立場偏綠,引發電視台長官不滿,隔天該單元馬上喊停。
如今,有線電視台的SNG泛濫、叩應節目盛行,任何立場言論、批評字眼都透過直播呈現在觀眾面前,相較於我們當時,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隨後我有機會轉任「執行製作」,工作內容包括企畫專題方向、約訪、出機採訪到寫稿,還要加上過音、陪剪輯師剪成播出帶等後製作,過程相當繁複,尤其是後製作都是在晚上,經常得熬夜,回家的時間不是深夜就是凌晨。
公司裡幾個女執行製作就自我解嘲說,我們這樣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或許會被誤以為是在特種行業上班的小姐。不過,電視台工作是我記者生涯的啟蒙,加上當時記者在社會上的地位還蠻崇高的,所以我也樂在其中。
記者與政治人物乃互相利用?
真正投入記者生涯是轉到平面媒體主跑政治新聞後。許多政治線記者以監督政府施政為職志,對學歷史的我而言,最吸引我的卻是有機會貼近新聞事件現場,近距離觀察某段歷史的演變,像是修憲廢省、二千年政黨輪替、到最近的紅衫軍倒扁等。
前陣子爆紅的審計部發言人王永興,他右耳失聰的女兒寫了本書《半聽》,書中透露,她從小想當記者,王永興力阻並對女兒說:「你知不知道有些記者為了挖新聞,得一杯酒乾了又乾,與人應酬到三更半夜?聽爸的話,他們的生活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黑暗面。」
平心而論,王永興對記者的負面印象反映了某種程度的真實。其實,記者與政治人物之間,說難聽點就是互相利用,政治人物需要報導,記者需要挖掘新聞,而政治人物邀約的飯局,就成為彼此建立關係的好機會,許多的新聞內幕,可能就是政治人物在酒酣耳熱中,「不小心」或是「故意」洩露出來的。
這類應酬常安排在宵夜時段,以因應日報記者截完稿、政治人物也跑完攤的時間。餐桌上,政治人物然會努力勸酒,喝與不喝仍操之在記者身上,而餐宴也只是開胃菜而已,真正的主菜在「續攤」,即酒店之類的場所,不過只有少數男記者獲邀。女記者則須特別小心與男性政治人物互動的分際,以免發生不該發生的緋聞。
嚴格來說,大多數的記者都是兢兢業業,堅守職分。不過,也因為記者與政治人物曾建立特殊關係,當這幾年中小型報社一家家關門,許多失業的記者轉換跑道時難免感到適應不良。
「過去我和立委平起平坐、稱兄道弟,現在卻一切都得聽命於他,叫我如何忍受?」這是許多轉換跑道成為立委助理的記者的心聲。雖然這可能是記者自我膨脹的結果,但是在素質參差不齊的國會議員裡,有許多立委的專業性本就深受質疑。
記者生涯,看盡「官場現形記」
我的媒體生涯中有段有趣的插曲:民國八十四年的農曆春節前,剛選上台北市長的陳水扁,首次和媒體餐敘並舉辦摸彩,當時我抽到了市長獎,在領獎時並和陳市長合唱「雙人枕頭」,倆人合照還被刊登在隔天的日報上。
當時我曾跟同事開玩笑說,我得好好保存這張剪報,哪天陳水扁選上了總統,我可以拿出來秀。沒想到六年後,陳水扁果然當選總統,還取得連任。那台從陳市長手中接過的電視機,目前還在我家客廳中,只是色調已經開始走樣、失真,沒想到陳總統的處境,也已不再光鮮,聲望更是跌到十八趴,令人唏噓。
看到許多政治人物的起落及不為人知的一面,恰如看到一幕幕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這可能是誤入新聞歧途的我所得到的最大收獲吧。
許多政治線記者以監督政府施政為職志,對學歷史的我而言,
最吸引我的卻是有機會貼近新聞事件現場,近距離觀察某段歷史的演變。
投入職場十幾年來,換過的工作不計其數,但都不超出傳播媒體業,包括電子媒體、報紙及雜誌等平面媒體,除了得以略窺媒體業之堂奧外,也意外地見證到這個行業的興盛與沒落。
我第一個工作是電視業,那還是在老三台時代,我所待的傳播公司,承包了某家電視台晨間新聞的後半段,擔任現場助理的我,主要工作是排字幕、放節目播出帶及幫忙主持人操作大字稿機,這些工作看似簡單,卻疏忽不得,因為是現場節目,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差錯,攝影棚馬上人仰馬翻。
新聞言論尺度今非昔比
當時的「言論尺度」非常嚴格,有天現場來了位思想前衛的女作家,她不僅偏離原定主題,還侃侃而談當時正野火燎原的「野百合學運」,使得主持人緊急結束訪談,導播氣急敗壞的辱罵聲也馬上傳來,事後高層更為此召開檢討會議。還有一個政治性話題單元,因為立場偏綠,引發電視台長官不滿,隔天該單元馬上喊停。
如今,有線電視台的SNG泛濫、叩應節目盛行,任何立場言論、批評字眼都透過直播呈現在觀眾面前,相較於我們當時,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隨後我有機會轉任「執行製作」,工作內容包括企畫專題方向、約訪、出機採訪到寫稿,還要加上過音、陪剪輯師剪成播出帶等後製作,過程相當繁複,尤其是後製作都是在晚上,經常得熬夜,回家的時間不是深夜就是凌晨。
公司裡幾個女執行製作就自我解嘲說,我們這樣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或許會被誤以為是在特種行業上班的小姐。不過,電視台工作是我記者生涯的啟蒙,加上當時記者在社會上的地位還蠻崇高的,所以我也樂在其中。
記者與政治人物乃互相利用?
真正投入記者生涯是轉到平面媒體主跑政治新聞後。許多政治線記者以監督政府施政為職志,對學歷史的我而言,最吸引我的卻是有機會貼近新聞事件現場,近距離觀察某段歷史的演變,像是修憲廢省、二千年政黨輪替、到最近的紅衫軍倒扁等。
前陣子爆紅的審計部發言人王永興,他右耳失聰的女兒寫了本書《半聽》,書中透露,她從小想當記者,王永興力阻並對女兒說:「你知不知道有些記者為了挖新聞,得一杯酒乾了又乾,與人應酬到三更半夜?聽爸的話,他們的生活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黑暗面。」
平心而論,王永興對記者的負面印象反映了某種程度的真實。其實,記者與政治人物之間,說難聽點就是互相利用,政治人物需要報導,記者需要挖掘新聞,而政治人物邀約的飯局,就成為彼此建立關係的好機會,許多的新聞內幕,可能就是政治人物在酒酣耳熱中,「不小心」或是「故意」洩露出來的。
這類應酬常安排在宵夜時段,以因應日報記者截完稿、政治人物也跑完攤的時間。餐桌上,政治人物然會努力勸酒,喝與不喝仍操之在記者身上,而餐宴也只是開胃菜而已,真正的主菜在「續攤」,即酒店之類的場所,不過只有少數男記者獲邀。女記者則須特別小心與男性政治人物互動的分際,以免發生不該發生的緋聞。
嚴格來說,大多數的記者都是兢兢業業,堅守職分。不過,也因為記者與政治人物曾建立特殊關係,當這幾年中小型報社一家家關門,許多失業的記者轉換跑道時難免感到適應不良。
「過去我和立委平起平坐、稱兄道弟,現在卻一切都得聽命於他,叫我如何忍受?」這是許多轉換跑道成為立委助理的記者的心聲。雖然這可能是記者自我膨脹的結果,但是在素質參差不齊的國會議員裡,有許多立委的專業性本就深受質疑。
記者生涯,看盡「官場現形記」
我的媒體生涯中有段有趣的插曲:民國八十四年的農曆春節前,剛選上台北市長的陳水扁,首次和媒體餐敘並舉辦摸彩,當時我抽到了市長獎,在領獎時並和陳市長合唱「雙人枕頭」,倆人合照還被刊登在隔天的日報上。
當時我曾跟同事開玩笑說,我得好好保存這張剪報,哪天陳水扁選上了總統,我可以拿出來秀。沒想到六年後,陳水扁果然當選總統,還取得連任。那台從陳市長手中接過的電視機,目前還在我家客廳中,只是色調已經開始走樣、失真,沒想到陳總統的處境,也已不再光鮮,聲望更是跌到十八趴,令人唏噓。
看到許多政治人物的起落及不為人知的一面,恰如看到一幕幕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這可能是誤入新聞歧途的我所得到的最大收獲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