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 |
今年8月退休的基隆市光隆家商幼保科老師曹瑟宜是個聽障人士,聽力的缺憾,非但沒有阻礙她向學、就業,退休後還發揮專長,積極投入社區親子教育工作。 曹瑟宜說,到社區講課「沒錢也沒關係」,這是她的專業使命感。她現在是基隆家扶中心的「免費顧問」,教家扶中心的社區保母如何帶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時,曹瑟宜發現如果坐在教室後方,會聽不清楚講台上老師的聲音,從此,就坐在教室最前面上課,一路讀國中、高中、輔大家政系和師大家政教育研究所,她都是坐在前座。 她說,曾就醫檢查聽力,醫師也沒法確診病因,只說可能和神經系統退化或萎縮有關。 求學期間,曹瑟宜都沒有戴助聽器,但當上老師後,發現站在講堂上,聽不到坐在後座學生的話,在學校的建議下,才申辦殘障手冊,並載上助聽器。 退休之後,曹瑟宜仍沒忘情她熱愛的幼保教育。她說,親子關係疏離的原因,常和父母的觀念有關,如果都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會「聽不到孩子的聲音」,不知道孩子的需要。此外,家長們也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花太少的時間和小孩互動?這樣的生活模式,親子關係當然不親密。 【2008-09-30/聯合報/C1版/基隆.教育】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