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0-19 03:26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記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大同市特殊教育學校
讓盲聾啞孩子通過接受特殊教育,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和工作,回歸主流社會,這是我國乃至國際有關組織提出的理念和奮鬥目標。
大同市特殊教育學校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今年9月又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在我省十多家獲此殊榮的學校中,他是惟一一所特教學校。
“多招一個學生,就能多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大同市特教學校前身是大同市盲聾啞學校,創辦於1960年,生源均為盲、聾啞兩類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大部分來自貧困山區。由於種種原因,過去資金短缺,辦學條件不夠完善,師資學歷偏低,生源不足。
2002年6月,從大同市教委機關調來的曹越明擔任了校長。他一上任,就根據學校實際狀況,提出了有關辦學的新思路和創建 “山西一流、華北知名、全國示範”特教學校的目標。為此,曹越明想方設法籌措資金,改善學校硬體設施。為了讓每一個適齡殘疾兒童都能接受正規教育,早日回歸主流社會,他從當年暑假起,每年帶領中層幹部和教師,利用假期奔赴偏遠貧困地帶及周邊的內蒙古、河北等地招生。他們戰酷暑,耐饑渴,跋山涉水,深入1000多個村子,行程累計兩萬多公里,廣泛尋訪、招收殘疾孩子入學。
2002年9月25日,廣靈縣南村鎮老虎坪村10多歲的盲童賈東,在曹校長等人的反復說服下,在孩子父親一連串的“國家還有這樣的學校”的感歎聲中,被尋訪招收為聾啞學校學生。這個原來準備長大後到草班子當鼓匠的孩子,從此改變了命運,於2005年6月進入山西省殘疾人體育培訓中心。
當年秋季一開學,40多名殘疾孩子成了新生,開始了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人生新歷程。有些人大惑不解,說:你們萬里招生圖了個啥?
曹越明說:“少招甚至不招自然省事,可辦學就得講教育的公益性。能多招一個學生,就能多改變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的命運!”
“孩子,老師就是你的爸爸媽媽!”
孤殘兒童長年生活在“無聲無光”世界,心理也普遍存在孤僻、多疑等問題。
“創造幸福的家園”是曹越明上任後的誓言。可從哪裡入手呢?
2002年9月中秋夜,曹越明放心不下因掏不起路費而留校的孩子,丟下家人,帶上月餅、水果趕到學校,與孩子們一塊過節。學校還特意給孩子們準備了豐盛的節日飯菜。由此,曹越明想到,學校實行的是全封閉寄宿制管理,孩子的父母或其他親人不在身邊,他們又都有殘疾,生活自理能力差,最需要、最迫切、最渴望的是父愛母愛呀!
從當年9月25日起,一個爭當“教師爸爸、教師媽媽”的活動在全校展開。
“孩子,老師就是你的爸爸、媽媽!”班主任李海燕、唐紅霞、張韶芳、張雅琴等愛生如子。生活教師馬旭輝多年如一日,手把手地教他們穿衣疊被,洗臉刷牙。學生飯票沒了,香皂牙膏用完了,老師不聲不響掏錢買上;衣服髒了破了,洗淨縫好。有的孩子解手,老師就趕快拉著上廁所,年齡小的,還得幫著解褲子。盲童走路,包括下臺階上樓梯,到食堂進宿舍等,老師們更是操心備至。有些聾啞孩子心情煩躁時,沒法用語言宣洩,無緣無故地拿物品出氣,甚至動手打老師,沒有一個人與他們計較。
學前語訓班招收3到5歲聾幼兒,實行全托管理,學校專門配備了保育員。語訓老師唐紅霞下班回家後還不放心:聾啞兒童表述能力過差或沒有表述能力,晚上有個頭疼腦熱咋辦?第二天,她準備了一支體溫計,天天給孩子們量體溫,晚上下班前還要叮囑保育員。
曹越明上任7年來,每逢中秋節有學生在校,他都要帶上好吃的與孩子們一起歡度佳節。有的孩子病了,他領上去醫院,需要住院就當陪護,還自費給孩子們買新鞋等物品。至於發動教師們給貧困孩子捐款捐衣,更是常事。
“老師愛我我愛她,老師誇我好娃娃,我說老師是媽媽。”啟音班經過康復訓練後孩子發出的略帶含混的兒歌聲,就是這一活動的真實寫照。
為了體現對孩子的尊重,學校盡力回避盲、聾啞字眼,不用殘疾孩子的缺陷冠名,2002年還經上級批准把一直沿用的盲聾啞學校校名,更名為特殊教育學校,把教室門口沿用了幾十年的盲班、聾啞班標識牌子統一換成了“啟視班”“啟音班”。
學校還從2002年起建立貧困生受助檔案,經常組織老師捐錢捐物,積極爭取“兩免一補”,同時推出一系列新舉措:2003年在生活樓開設學生自己管理的圖書櫃,班班建起了圖書角;2005年起連續舉辦兩屆“迎國慶校園篝火晚會”;2007年、2008年晚會又增加了學生12歲、18歲生日內容;2007年辦起了學生服務中心,專門為學生洗衣、補衣、理髮,免費發放校服,免費為低年級聾兒和所有盲生清洗被褥、衣物等。
實施分類分層教育:給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大同市特教學校過去實施的是九年義務教育。為了讓更多殘疾孩子享受到教育的權利,他們迎難而上,在創品質名校、推行教改、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開發幼稚教育資源。根據兒童語言發展最佳期是3至5歲的科學規律,2005年創辦了聽障幼兒康復訓練全托班,強化培養孩子的說話意識和能力,為他們開闢通往有聲世界的途徑。課程有聽訓、語言、美術、計算、遊戲活動等。教師們費盡心血,僅一個拼音,得大聲教上千遍萬遍。
艱辛的付出,總有回報。在任課老師唐紅霞的案頭上,記者見到兩張照片:六七個經過康復訓練的孩子上了大同市內普通幼稚園的合影。孩子幸福地笑著,像盛開的花朵。有誰能想到,過去他們都是些不會說話甚至舌頭僵硬的聾啞兒?其他接受過聽訓的孩子也能在助聽器的輔助下,較為流利地開口說話了。
開發高中階段職教資源。學校以美術為特長,分出了四個層次:起步美術、基本美術、手工美術、藝術美術。職業高中先後開設蘇州刺繡、煤矸石雕刻、編織、盲人按摩、剪紙、舞蹈、藝術設計等專業課程,培養適齡殘疾青少年學會一技之長,為找出路謀就業打下基礎。
開發資訊技術管理資源。2003年起,根據聽障生靠視覺接受資訊的特點,學校成立資訊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心,整合資源,培訓師資,開展課件製作比賽,為所有辦公室和教室配置新電腦80多台,實現辦公現代化。新建兩個專用電子教室——聽障生電子教室和視障生有聲電子教室,建立學校資訊平臺和資源管理庫,組建校園網,開通局域網,將電腦與電視整合為多媒體教學系統,實現了班班有電腦,課課用課件,人人能上網,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和溝通理解性,為課堂教學掃平了障礙。
開發教育科研管理資源、家長教育資源等。如自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藝》《傳統文化與青少年培養》新教材,全省不少學校都在使用。即將開發的電腦、語訓等新校本教材,也將付梓。十五期間學校承擔的教育部重點課題子課題研究與實驗報告結集出版,課題研究結題獲得一等獎。
通過艱辛的努力,聾兒學會了說話,像正常孩子一樣上了幼稚園,殘疾青少年不僅學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識,還掌握了多種技能,不少孩子看到了希望,樹立起自信心,揚起了生活的風帆。
啟音班的宋曉東考入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麻曉燕、王陽等5名學生考入北京殘疾人藝術團,吳昌、李弘等20人分別考入了長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山東聾人職業技術學院、北京聯合大學。還有不少孩子考上中專,或走上工作崗位,同煤集團、大齒集團、省殘聯體育培訓中心、中國刺繡手工坊、富士康太原工業園等許多單位都有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啟音班2001年畢業的學生胡博鵬、劉旗峰,考上長春大學深造後回到母校,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
本報記者 王玉賓 本報通訊員 康春和
(編輯:董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