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18日電)許多人誤以為手語是全球聽障人的「共同語言」,事實不盡然,因為有不少聽障人看不懂依口語詞序打出來的手語;中正大學為此開設聽障人華語閱讀與寫作班,增進華語能力。
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榮興表示,手語雖號稱全球聽障人的共同語言,但其實手語也有「門派」之別,一般聽障人使用的是「自然手語」,而台灣現行手語教育多以「文法手語」為主,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張榮興舉例,「文法手語」是將華文句子按口語逐字比出,例如「我很喜歡看書」,是依照我、很、喜歡、看書依序打出手勢;而在「自然手語」則只比出看書、喜歡兩個動作,輔以表情變化,這種溝通方式簡潔方便,較貼近聽障人的日常生活。
令人詫異的是,台灣時下流行的手語歌多是使用「文法手語」,但聽障人不見得能「看得懂」這種依口語詞序打出來的「文法手語」歌曲。
張榮興舉例指出,以「門都沒有」這句話為例,「文法手語」打出來的手勢,聽障人根本無法理解這是「不行」的意思,反而會疑惑「沒有門,那要怎麼進去?」這正是口語與手語的語言差異。
他說,過去特殊教育觀念認為,聽障生學習文法手語可以同時學華文,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他認為應該要了解如何透過「自然手語」將概念正確地傳達給聽障學生,而不是透過學生似懂非懂的以「文法手語」進行教學。
張榮興表示,對台灣的聽障人而言,「自然手語」才是母語,而華語「文法手語」有如第 2語言。因此,中正大學語言所開設免費的「聾人華語閱讀與寫作班」,就是以最適合聽障人的「語言」進行教學,來增進他們的華語能力。
這套免費課程,是由具備「自然手語」能力的專業華文教師,透過雙管齊下的教學方式,以勵志小品為閱讀教材,安排聽障生與研究生進行筆談互動,再進一步培養聽障生的中文閱讀與寫作能力。
張榮興指出,聽障人「有口難言」的痛苦經常被大眾忽略,尤其不知該如何表達意見,卻經常被誤解成「不懂不會問」、「為什麼不早說」等窘況。
他說,中正大學語言所近9 年來持續進行手語相關研究,並開發「台灣手語線上辭典」,擁有國內非常完整的手語研究成果,希望藉由這項成果,提升聽障生的華語文能力。
透過實際訪談,張榮興得知聽障人有兩大願望,一是希望有工作,二是增進華語文能力。他說,聽障生的華語文能力進步後,才能與人順暢溝通,等同提升聽障人的工作能力,因此才會構思成立華語閱讀與寫作班,目前已有13人報名。99051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