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2011年11月13日 11:28:41 來源:貴陽晚報 )


 “我愛媽媽,我愛爸爸,我是你們的好娃娃”,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根本無法想象,說出這些話的竟是一群先天性聾啞的兒童。11月12日,記者走進貴州黔南州都勻市郊的一間民房,實地探訪了在這裏進行聾兒聽力語言培訓的孩子們。可誰又能想到,讓這些聾啞兒童開口說話的,是一名來自平塘縣苗二河鄉苗二河村的農村姑娘——楊芳。


    據悉,這是貴州黔南州首家開展聾啞兒童語言培訓的帶公益性質的民間機構,自2008年開辦以來,包括目前在校的學生,已經有60名聾啞兒童能夠開口說話,其中有20名左右的孩子康復,能夠與正常人進行簡單的交流,6名聾啞兒童已進入普通學校就讀。

    農家女 借錢開辦培訓中心

    現年29歲的楊芳,個子矮小,身材單薄,說起話來有些靦腆。但談到創辦聾兒語言訓練中心的過程,她顯得十分健談。

    楊芳說,她自幼生活在農村,從小目睹了聾啞兒童家庭的不幸,于是下定決心幫助這些聾啞兒童走出無聲的世界。2008年7月,她從南京特殊教育學院畢業,在六盤水一家特殊學校實習兩個月後,毅然回到家鄉——黔南州,在州府所在地都勻考慮籌辦聾啞兒童語言訓練中心事宜。

    當她把這個想法向黔南州殘聯領導匯報時,對方持懷疑態度——你這個女娃能夠辦成?胸有成竹的楊芳把自己的願望以及辦班的計劃全部匯報後,殘聯領導被說服了,于是決定從政策方面扶持她。

    開辦學校的難度可想而知,首先要有啟動資金。由于家貧,直至大學畢業時,楊芳仍有16000元的助學貸款沒有歸還。可為了實現夢想,她磨破了嘴皮子,從親朋處借來了36000元,租房子,購設備,隨後開始往返于教育、工商、衛生等相關部門之間,幾個月後,終于把相關證照辦了下來。

    俗話說,十聾有九啞。在招生初期,很多人認為讓聾啞兒童開口說話是不可能的事,楊芳因此受到不少人的非議和白眼。在黔南州殘聯的幫助下,中心當年招收了9名2—9歲的聾啞兒童。



    孩子開口說話 背後幾多苦樂

    “自從知道孩子先天性聾啞後,我從來就不指望她能夠開口說話。可2009年進入語訓中心4個月後,我親耳聽見了從孩子口裏叫出了‘媽媽、爸爸’,那一刻,你不知道我有多高興。”劉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今年9歲,如今通過助聽器、對口型,已能與老師和家人進行簡單口語交流,這讓她感到非常欣慰。

    楊芳說,有了成功的先例,不少聾啞家長便主動將孩子送到這裏來培訓,從2008年至今,已經有60名聾啞兒童在這裏接受了語訓。如今,中心有31名學生。

    由于每個聾啞兒童的個體差異不同,“每名聾啞受訓兒童從開口說話到簡單交流,最短的時間不少于4個月,最長的則在3年左右”楊老師說,這其中的艱辛,常人是難以想象的。

    “再苦再累,我們也感覺是值得的。”學校老師說,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當受訓聾啞孩子能夠開口說話的時候。如今,隨著學生的增多,楊老師開辦的語訓中心聘請了6名師范院校畢業的專業老師。“工資不高,老師們都是憑著對這份職業的摯愛才留下的。”

    楊老師說,由于有殘聯“貧困聾兒搶救性項目”及民政部門“彩票公益金救助項目”的幫助,語訓中心不收取適齡聾啞兒童的任何費用。“學生的吃住全由我們包了。”對于那些超齡沒有獲得項目補助的貧困聾啞兒童,中心只象徵性地收取200元的生活費。

    楊老師說,老師們的工資來源,就是項目資金在支出房租、學生的生活費等之後,“剩多少就是多少”。據悉,如今老師們的工資在1200元——1500元之間。

    他們更需社會關愛

    “如果聾啞群體在受到歧視後,不再堅持進行口語訓練的話,時間一長,將可能又回到原來的無聲世界。”面對特殊的適齡聾啞群體,楊老師他們喜憂參半。喜的是,近年來在國家專項康復項目的扶持下,不少適齡兒童能無償享受到語訓教育的機會;憂的是,一旦脫離了國家專項救助項目的扶持,多數家長不願出資再讓這部分聾啞的孩子接受教育,使得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機會,加上社會如果對這些孩子沒有寬容的心態接納,他們很容易返回原來的“無聲世界”。

    “這些孩子需要社會的關愛,需要大家伸出溫暖之手。如果人人都能分擔一點責任,那麼他們在心理上就會更自信。”(張仁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