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浙江頻道(2012-02-21 08:53:27) 來源:浙江日報 編輯:翁璟

    “‘爸’,只要能把您的病治好,花再多的錢也值。”這幾天,松陽縣古市鎮上五木村周偉民夫婦,每天都在做“父親”的思想工作,希望左大腿中部患有動脈瘤的張水德,能夠同意做手術,以便早日康復。

    事實上,周偉民與85歲的張水德,既不是父子,也無親戚關係,只是同村人而已。

    23年前,從部隊退伍的周偉民,看到張水德無依無靠,主動擔負起照顧老人的責任。

    親情,超越血緣。

    救濟老鄰居

    張水德自幼聾啞,也沒娶媳婦,日子過得艱難。

    1990年3月,當兵4年的周偉民回到上五木村。在部隊期間,他身體練得棒棒的,思想也得到了提升,特別是部隊經常講述雷鋒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讓周偉民記憶猶新的,是雷鋒日記中的一句話:“自己辛苦一點,多幫助別人做點好事,這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正是從這年開始,村民的稻谷種子,由以前的集體購買改為村民自己選購。當年9月,當全村人的稻谷豐收在即時,唯獨張水德的稻谷長得參差不齊,有些連稻穗都沒抽出。原來,張水德沒有買種子,只是將前一年吃剩的稻谷種下。

    那一年,張水德幾乎沒有收成。不少村民說:“今年啞巴要挨餓了。”

    “那年,我也沒種稻谷,從人家那裏借來幾擔谷子,看到他比較可憐,就分一部分給他吃。”在周偉民的幫忙下,張水德才沒挨餓。

    次年,周偉民自己買種子、肥料、農藥時,都順便給張水德買一份,並幫著張水德種水稻。正因如此,張水德的稻谷大豐收。

    “當時,很多村民都非常不理解,說我為啥這麼熱心幫他。”周偉民說,但他並沒在意,他認為,時間長了人家自然就會理解了。

    此後,從買稻種,到田間治蟲,再到收割,即使再忙,周偉民夫婦都會抽時間去幫老人。

    接爸爸回家

    2000年,周偉民夫婦在古市鎮開了一家家具店。當年中秋節,他照常去上五木村接張水德過節。卻看到張水德臥病在床,人也瘦了一圈,夫婦倆趕緊把他送到醫院治療。

    原來,老人已經發高燒躺了3天3夜,非常虛弱,醫生說,如果再晚一步,就可能有生命危險。

    為了照顧老人,周偉民夫婦輪流照看老人,8歲的女兒周琳燕一有空就會去醫院陪床。

    在周偉民夫婦的悉心照顧下,老人的身體逐日康復。周琳燕看著張水德,對爸媽說:“如果這樣送爺爺回去,萬一他再生病,還是沒人照顧啊!”

    “當時,我也很猶豫,畢竟把老人請到家裏會有很多不便。”看著女兒執意要把老人接回家,周偉民也欣慰地笑了。

    如今,周琳燕已經在浙江工商大學讀大一,談起自己當初的舉動,周琳燕笑著說:“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感覺老人無依無靠,需要照顧。”

    在周琳燕的記憶中,周偉民一直是個助人為樂的父親。出院後,周偉民便把張水德接回家,並慢慢改口叫張水德“爸爸”,悉心照料著老人。

    求老人治病

    從此,張水德在周偉民家裏過著幸福的生活。

    今年春節前夕,周偉民發現老人走路有點吃力,就帶老人住院檢查。

    檢查發現,張水德的左大腿中部患有動脈瘤,左腳的5個腳趾頭已經枯死,並將繼續向上蔓延,需要高位截肢,不然,就有生命危險。

    聽說要截肢,張水德流著眼淚打手勢告訴周偉民:就算手術成功了,他可能也活不了多長時間,千萬不要浪費一大筆手術費用了,而且,以後照顧他也是個麻煩。

    不管周偉民夫妻怎麼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張水德始終不同意做手術。

    無奈,周偉民只好去村裏請來張水德的老朋友,幫助勸說“爸爸”做手術,老人終于同意了。

    周偉民夫妻的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女兒。周琳燕寒假回家,得知爺爺的病情後,天天上網查詢相關醫院,並發出求助帖,希望能有更好的治療方法。

    記者看到,周琳燕還特地將醫院名稱、聯係方式寫在一張紙上,讓父母去聯係治療。後來,周偉民考慮到老人不宜出遠門,就將縣醫院的診斷材料,發郵件給杭州醫院的專家。最後,專家認為只能採取截肢手術。

    最近幾天,張水德的情緒不穩定,時而願意做手術,時而又擔心給周偉民家增加負擔,不同意做手術。盡管如此,周偉民全家仍然耐心勸說著。

    直到現在,周偉民仍然在等待,他動情地說:“我們一定會讓老人同意做手術的。”

    作者: 記者 廖小清 報道組 呂勁天 吳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