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想听見這個世界的各種聲音,卻怎麼也聽不見;他們能表達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卻緘口不言;他們,在醫學上被稱為「聽覺障礙兒童」。這群折翼小天使無疑比別人少了一雙強而有力的翅膀,惟有憑著韌性十足的小心靈,他們才能夠揮灑幸福的種子。聽障兒學說話「我從小與眾不同,爸爸媽媽給我很多空間做自己。我有個跟我一點都不像的姐姐,她活潑外向,我文靜內向;她說話口齒伶俐我沉默寡言;媽媽說我常常聽不見她說話,姐姐偶爾會生氣我沒回她話。大家都以為我不會表達。其實,是我聽不見你說話…」——聽障兒自白逾4歲的小孩正值開始學習階段,擁有健康的視覺和聽覺,將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把親眼看到的事物、聽到的聲音牢記在腦中。可是,小端盛(Sean)則沒有同齡的孩童般幸運,周圍的聲音,他聽不清楚,只有以視覺感官來判斷別人的喜怒哀樂。媽媽李小媚在婚後,獲知懷孕第二胎時,也秉持一貫的努力,多方蒐集資料以瞭解養胎秘訣,希望生下健康的寶寶。「從飲食、體質到環境的調整,我花了許多心血。然而,還是逃不了。」李小媚苦笑,也許上天知道她不服輸的 ​​性格,想拋個考驗給她。當別人一臉稚氣的孩子已開始牙牙學語,學會叫「爸爸」、「媽媽」時,自己家中的孩子依然無法說出話來,李小媚及丈夫吳家仁開始起了憂心。學習困難是徵兆慶幸,夫妻倆及早發現兒子的聽覺似乎出現問題。看著兒子的成長情況逐日往後退,李小媚馬上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讓醫生幫小端盛做了評鑑。最後診斷出小端盛的雙耳,只能聽到非常細微的聲音。這個結果讓李小媚及吳家仁驚訝不已,畢竟他們家族史上沒有聽覺障礙的先例。猶幸,夫妻倆不放棄希望,再找了好幾位醫生檢查。透過心理評鑑、面談等多方面評估,終於接受事實。李小媚表示,家庭醫生先作初步診斷再把兒子介紹給專科醫生,待證實兒子麵對聽覺障礙的問題,之後轉到雙威醫療中心(Sunway Medical Centre)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手術之後,雙威醫療中心再進行引導和訓練小端盛,讓他能夠適應「有聲世界」,和其他小孩一起學習,趕上學習語言說話的進度。爸爸吳家仁瞭解,聽覺障礙發生越早、程度越重、聽力語言訓練的難度就越大。「醫生告訴我們,聽覺障礙比視覺障礙更容易被忽略及忍受,它會影響個人的學習、生活、心理與人際互動,也直接影響周圍家人及朋友生活。因小朋友不會自主表達,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聽覺障礙。」醫生曾向夫妻倆舉例,有些家長直到孩子已經上幼兒園、小學之後,發現孩子講話結結巴巴、或是注意力不集中,還怪孩子不乖巧,後來經過檢查才發現孩子是因為輕、中度的聽障,無法跟一般小朋友一樣。姐姐投訴弟弟不理睬
































小端盛與姐姐的感情要好,年紀相若的他們,最喜歡跟隨爸媽的腳步,四處遊玩。圖為姐弟倆到動物園餵食小兔子。

「作為一個特殊孩子的父母,我們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愛和關心,但這我們都不怕,只希望兒子長大後,依然可以快樂地生活。」爸爸吳家仁動情地說。他一再建議,聽覺障礙的孩子要早發現、早治療,父母千萬別放棄。雖然無法清楚聽到聲音,媽媽李小媚說,平日在家,小端盛不失其天真活潑的本性。惟,在採訪當日,個性害臊的小端盛一直靠向媽媽,不願開口說話。聽夫妻倆說,自小面對聽力障礙,無法說出完整句子的小端盛,還是能夠和7歲的姐姐溝通、玩樂。記者數次問小端盛,「聽到嗎?」,他怕羞地點點頭,媽媽在旁笑言,他只是看記者表情而點頭。為了測試他的聽覺能力,記者趁他沒留意時,在他雙耳弄出一些聲音,果然如媽媽所說,他沒聽到任何聲音。「可能他已習慣無聲世界,所以他適應這樣的空間,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他能夠和正常人般到學校上課。」聊起往事,開啟了夫妻倆的話匣子,爸爸舉例說,「植入人工耳蝸前,我們叫他,喊幾聲都聽不見;看電視都得將聲音開得很大。」媽媽稱:「與弟弟年紀相若的姐姐也常常向我投訴,弟弟不理睬她。現在,她知道跟弟弟說話要大聲點,他才聽見。」姐弟倆的溝通方式,煞是有趣。對於問題不糾纏不同的醫生不同的說法,李小媚與吳家仁初時為了兒子還真走了不少冤枉路,後來兒子經診斷為聽覺障礙後,夫妻倆反而有鬆一口氣的感覺,讓醫生詫異說,這是他遇到的第一對聽到孩子是聽障兒,而沒有表現過於傷心激動的父母。「至少我們知道兒子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了,讓我們有了方向。」「我丈夫跟我說,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他沒有未來我們怎麼辦?」丈夫的堅強和積極,成了李小媚背後最大的助力。「醫生鼓勵我們,別問為什麼,只要知道『如何』,如何去幫助孩子。」忙於照顧孩子,同時也得專心於工作的夫妻倆,從無怨言。「我與丈夫對於人生的觀念從此改變,把全副的精神與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過得比任何人都好。」李小媚說。一步步建立生活次序吳家仁臉露微笑表示,隨著兒子穩定地成長,他及太太開始放下心頭大石。面對這個突來的狀況,夫妻倆選擇積極配合醫生,陪著兒子展開療癒過程。他們來來回回花了逾一年的時間,跟雙威醫療中心的醫生討論,為孩子舖好後路。治療期間,夫妻倆帶著兒子一步步建立生活的秩序,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在父母一路愛心相伴,與適當的治療中,小端盛聽覺有所改善。那是因為小端盛有一個努力不懈的爸爸媽媽。夫妻倆分享,一般人認為,聽覺問題是一種身體缺陷。尤其是亞洲人的父母,一般不會接受幼年孩子有聽覺問題的事實。他們寧願對著孩子以大聲喝叫來進行對話方式,以認定孩子一定能聽到聲音。「可是父母不知道,聽覺將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溝通能力。這種做法只讓孩子的聽覺惡化,導致孩子無法擁有正常的學習階段。」特殊孩子因為先天的障礙,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適應一般人的生活。為了兒子的未來,吳家仁和太太在生活上分工合作,珍惜每一刻的親子時間。為了讓小端盛有更多機會與他人接觸,他們把兒子送進小班制的幼兒園,讓他學習溝通與適應人群。「我們滿腦子都只想到,要把握兒子的療癒黃金時期,陪伴他。」夫妻倆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能瞭解如何與特殊兒童相處,也希望有更多父母對聽覺障礙有正確認識,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特殊但如常教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