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特殊孩子的父母,我們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愛和關心,但這我們都不怕,只希望兒子長大後,依然可以快樂地生活。」爸爸吳家仁動情地說。他一再建議,聽覺障礙的孩子要早發現、早治療,父母千萬別放棄。雖然無法清楚聽到聲音,媽媽李小媚說,平日在家,小端盛不失其天真活潑的本性。惟,在採訪當日,個性害臊的小端盛一直靠向媽媽,不願開口說話。聽夫妻倆說,自小面對聽力障礙,無法說出完整句子的小端盛,還是能夠和7歲的姐姐溝通、玩樂。記者數次問小端盛,「聽到嗎?」,他怕羞地點點頭,媽媽在旁笑言,他只是看記者表情而點頭。為了測試他的聽覺能力,記者趁他沒留意時,在他雙耳弄出一些聲音,果然如媽媽所說,他沒聽到任何聲音。「可能他已習慣無聲世界,所以他適應這樣的空間,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他能夠和正常人般到學校上課。」聊起往事,開啟了夫妻倆的話匣子,爸爸舉例說,「植入人工耳蝸前,我們叫他,喊幾聲都聽不見;看電視都得將聲音開得很大。」媽媽稱:「與弟弟年紀相若的姐姐也常常向我投訴,弟弟不理睬她。現在,她知道跟弟弟說話要大聲點,他才聽見。」姐弟倆的溝通方式,煞是有趣。對於問題不糾纏不同的醫生不同的說法,李小媚與吳家仁初時為了兒子還真走了不少冤枉路,後來兒子經診斷為聽覺障礙後,夫妻倆反而有鬆一口氣的感覺,讓醫生詫異說,這是他遇到的第一對聽到孩子是聽障兒,而沒有表現過於傷心激動的父母。「至少我們知道兒子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了,讓我們有了方向。」「我丈夫跟我說,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他沒有未來我們怎麼辦?」丈夫的堅強和積極,成了李小媚背後最大的助力。「醫生鼓勵我們,別問為什麼,只要知道『如何』,如何去幫助孩子。」忙於照顧孩子,同時也得專心於工作的夫妻倆,從無怨言。「我與丈夫對於人生的觀念從此改變,把全副的精神與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過得比任何人都好。」李小媚說。一步步建立生活次序吳家仁臉露微笑表示,隨著兒子穩定地成長,他及太太開始放下心頭大石。面對這個突來的狀況,夫妻倆選擇積極配合醫生,陪著兒子展開療癒過程。他們來來回回花了逾一年的時間,跟雙威醫療中心的醫生討論,為孩子舖好後路。治療期間,夫妻倆帶著兒子一步步建立生活的秩序,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在父母一路愛心相伴,與適當的治療中,小端盛聽覺有所改善。那是因為小端盛有一個努力不懈的爸爸媽媽。夫妻倆分享,一般人認為,聽覺問題是一種身體缺陷。尤其是亞洲人的父母,一般不會接受幼年孩子有聽覺問題的事實。他們寧願對著孩子以大聲喝叫來進行對話方式,以認定孩子一定能聽到聲音。「可是父母不知道,聽覺將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溝通能力。這種做法只讓孩子的聽覺惡化,導致孩子無法擁有正常的學習階段。」特殊孩子因為先天的障礙,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適應一般人的生活。為了兒子的未來,吳家仁和太太在生活上分工合作,珍惜每一刻的親子時間。為了讓小端盛有更多機會與他人接觸,他們把兒子送進小班制的幼兒園,讓他學習溝通與適應人群。「我們滿腦子都只想到,要把握兒子的療癒黃金時期,陪伴他。」夫妻倆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能瞭解如何與特殊兒童相處,也希望有更多父母對聽覺障礙有正確認識,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特殊但如常教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