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右二)稱香港特殊教育比內地全面,故安排聽障女兒來港就讀。她與另外兩名聽障兒童母親及路德會啟聾學校校長吳育珍(左二)做出「我愛你」手語,寓意「手口並用」與聽障童溝通。(黎婉嫻攝)



內地支援差 受同學歧視


【明報專訊】有新移民聽障學生因內地特殊教育未普及,花了3年都未能完成小一課程,來港後入讀專為聽障學生設立的學校,兩年內中文科成績由40多分進步至80分,且變得主動與人溝通。路德會啟聾學校校長吳育珍指出,新移民學生普遍比本地學生勤力,但因兩地程度不同難以追上進度,學校需給予他們額外支援,協助他們融入校園。


路德會啟聾學校為全港唯一提供小一至中六學位的聽障特殊學校,本學年全校共有80名學生。校長吳育珍表示,學校除了提供聽障學生中小學教育,亦會支援主流學校就讀的聽障學童,提供課後功課輔導及每年最多8次校訪,觀察學生在校表現,現時共有約200名中小學生參與此計劃。


教師開發統一教學手語


吳格欣天生重度聽障,以往在內地就讀農村學校。雖然當地教師已就她的情况安排她坐前排位置,但未能有效地幫助她學習,結果花了3年都未能完成小一課程,更受到同學歧視。


其母吳太兩年前決定安排女兒來港,於路德會啟聾學校就讀小三。吳太認為內地特殊教育未普及,亦沒有手語課程,令女兒難以學習與人溝通。吳太指女兒來港就讀兩年後,在學習和溝通技巧上都進步不小,中文科成績由40多分進步至80分,並能在學校結交朋友,故感到欣慰。吳育珍校長表示,新移民學生普遍比本地學生勤力,但因兩地教育程度不一,未能追上學校進度,故會按個別新移民學生情况調節課程內容及深淺。


路德會啟聾學校提倡「手口並用」,以手語及口語教學,並於去年設立手語開發小組,研發教學用手語。小組成員許加恩主任稱,現有手語詞彙以日常用語為主,一些學術名詞如「光合作用」並無統一手語,不同教師都有其自創做法,增加學生學習困難,故設立手語開發小組,希望統一該校教師教學用的手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