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記者許金松

  4月21日上午,溫暖的陽光灑落在魯化路附近一處破敗的小院內。

  在一間簡陋的廠房內,46歲的張峰在和木雕師通過手語進行技術探討。

  正如其“無聲木雕廠”的名字,車間內,只聞其削、切、刮、刻木頭的碰撞聲。

  常人難以想像,一件件精美的木雕工藝品就是他們親手一刀刀刻出來的。

  從製作到銷售,8年來,6位聾啞人努力支撐著廠子的運轉。

  他們和健康人一樣,在用勞動和智慧,努力爭取著屬於自己美好的生活。

  張峰,今年46歲,天生聾啞,也是這個小廠的創辦人。

  由於溝通存在障礙,記者在與張峰的交流中,都是通過書寫的方式來進行。

  1982年,年僅13歲的張峰被父親送到泰安,在當地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受父親的影響,張峰自小便喜歡書法和國畫。在學校裡,除正常的文化課程外,張峰最大的興趣便是學習書法和繪畫。天資聰穎的他接受了正規的繪畫教育後進步神速,作品經常獲得老師的稱讚。這更加堅定了張峰堅持下去的信心,此後他不斷拓展自己的學習範圍,一學就是七年。

  七年後,張峰畢業回到家鄉,但他對藝術的追求並未就此打住。要在藝術修為上取得進步是需要互相學習和切磋的,但聾啞人和正常人交流起來十分困難,於是他便從書店買來大量繪畫、書法、雕刻方面的書籍,在家潛心研修。他的作品曾多次參加比賽,獲得各界好評。

  殘疾人就業難是客觀現實,張峰希望能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2008年,他毅然決定,為發揮個人技能,創辦一家木雕廠。張峰曾在聊城特殊教育學校做美術教師,開始時員工都是他的學生,張峰想通知努力幫他們生活得更好。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峰認識了更多有著木雕手藝的聾啞朋友。就是這個小廠,讓他們有機會通手自己的雙手來維持生計,創造美好生活。

  廠子從創辦到現在歷經艱辛,首先,由於交流障礙,木雕製作成功後,推銷就是一個大問題。張峰說,很多人沒聽過聾啞人能做雕刻,沒辦法,只能拿著木雕產品給他們看。有時顧客問“這木雕怎麼賣?”張峰忙拿起紙筆寫給對方:“我是聾啞人,你能把你想要說的,寫下來嗎?”很多時候,顧客擺擺手走了,因為交流障礙,張峰的生意一直受限。所以,目前為止,其銷售範圍也僅限於聊城。

  此外,由於廠子規模小,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小作坊,所以,從生產成本上來說,房租價格貴根本承受不了,只能租用一些棄用的民房。張峰笑著表示,剛到一個地方,過不多長時間都要拆遷,由於各種原因,廠子從創辦到現在已經搬了8次。現在這個地方,也剛搬來一個月的時間。

  車間內,兩位聾啞木雕師在細琢著手中的木頭,旁邊放著十幾把不同型號的刻刀。細心、耐心、匠心……一件木雕作品的製作,凝聚著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陳列間內擺放著關公、菩薩、樂佛等各類木雕工藝品。物盡其用,依形而琢,一件件木雕作品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張峰表示,不少成功的木雕作品就是在揣摩木料的形、質、紋等方面,以稍加雕鑿的整體美、裝飾美與材料自身的質地紋理相統一,既協調了木材的整體性,又保持了它們固有的特性。 

  “我們熱愛木雕,日子雖過一直過得艱難,但我們不會放棄。這些員工就像我的哥們儿,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張峰寫下這句發自肺腑的話,令人感動。(聊城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