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言天地劇團由一群有聆聽障礙的創作人在2000年組成,數位創團成員以前都是香港聾劇團的成員,本地和海外的演出經驗比很多劇團都要豐富。他們上
星期的「無言」演出,卻是以舊時「有言」人的高度藝術──詩詞──為題的《詩詞狂想曲》,似乎要向自家的底線挑戰,實驗精神可嘉。
無言天地場刊上介紹劇團早期受到美國國立聾劇團來港交流的啟發,從無言語障礙的默劇和形體動作入手起家應該說是很令人鼓舞而合理的起點。事實上台燈下每位演員的肢體都有如一個個別的舞台,表演精準而純熟的想像和喜劇效果,在虛實之間、像真和誇張之間,呈現瞬間讓人迷的「另類語言」──默劇的魅力。
聽障創作人做演出可能長短處兼具,例如一般演員很多時在後台或演出當中有需要靠台面和對手發出的聲音來掌握和調整時間,要用眼睛或其他編排取代黑暗中耳朵的功能,可以想像一個半小時的流暢演出需要的心思一定不少。相反,相信慣用手語大概會給他們的肢體更豐富自如的表情,而整個演出對光影處理敏感度高,四幅人高的布景板有如第五個懂默劇的身體,配合燈光和投影幻變出很多簡單有效的風景﹔另外配合動作的現場音樂聲效亦為演出平添不少色彩。
撇除詞詩本身的聲音層面不談,用動作演繹文字和詩詞,符號意象趣味盎然,可是形式的變化有限,當場面調度以語意為重心,身體只為解釋意義時,情感的空間變得甚為短促淺薄,更難進入有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那種文學世界更深的意境和韻味。或者無言天地的其他演出會有不同的風格和嘗試,單從《詩》劇看,不用說話的表演語言或可向更闊的面貌和方向探索,那麼演員精湛的形體訓練或會發出更多不同的鏗鏘之聲。
無言天地場刊上介紹劇團早期受到美國國立聾劇團來港交流的啟發,從無言語障礙的默劇和形體動作入手起家應該說是很令人鼓舞而合理的起點。事實上台燈下每位演員的肢體都有如一個個別的舞台,表演精準而純熟的想像和喜劇效果,在虛實之間、像真和誇張之間,呈現瞬間讓人迷的「另類語言」──默劇的魅力。
聽障創作人做演出可能長短處兼具,例如一般演員很多時在後台或演出當中有需要靠台面和對手發出的聲音來掌握和調整時間,要用眼睛或其他編排取代黑暗中耳朵的功能,可以想像一個半小時的流暢演出需要的心思一定不少。相反,相信慣用手語大概會給他們的肢體更豐富自如的表情,而整個演出對光影處理敏感度高,四幅人高的布景板有如第五個懂默劇的身體,配合燈光和投影幻變出很多簡單有效的風景﹔另外配合動作的現場音樂聲效亦為演出平添不少色彩。
撇除詞詩本身的聲音層面不談,用動作演繹文字和詩詞,符號意象趣味盎然,可是形式的變化有限,當場面調度以語意為重心,身體只為解釋意義時,情感的空間變得甚為短促淺薄,更難進入有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那種文學世界更深的意境和韻味。或者無言天地的其他演出會有不同的風格和嘗試,單從《詩》劇看,不用說話的表演語言或可向更闊的面貌和方向探索,那麼演員精湛的形體訓練或會發出更多不同的鏗鏘之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