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聽眾朋友,歡迎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中國之窗》節目,今天播出中國江西專題。我是主持人燕磊,我是主持人李鵬。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聽眾朋友,這首唐詩您聽來可能會覺得朗誦得不怎麼樣。不過,如果我告訴您,這是由一群幾年前還一句話都不能聽,一句話都不能說的孩子們朗誦的,您有什麼感想呢?那麼,是誰開啟了這些孩子無聲的心靈世界,讓他們自由表達自己的心聲?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跟您講述的:《一位普通媽媽和14個聾啞兒的故事》。
周愛東和孩子們在一起
今年37歲的周愛東是江西省鷹潭市的一位下崗女職工,起初她並不懂聾啞語,是兒子黃鳴把她“逼”成了語言訓練教師的。
1996年,周愛東的兒子黃鳴出生8個月時,因為誤用藥物導致耳聾,夫妻倆慌了,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有人告訴周愛東,鷹潭市委黨校蔣老師的女兒云云也和黃鳴一樣耳聾,後來經過教育訓練,會說話了,現在已經上學讀書。當晚,周愛東夫婦就登門拜訪了蔣老師。云云用非常清晰的聲音叫了聲“叔叔、阿姨好!”周愛東聽了為之一震,她相信兒子會和云云一樣能開口說話。
從那以後,周愛東開始了對兒子的語言訓練。兩年過去,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兒子終於開口叫了一聲“媽媽”。周愛東夫妻倆當時激動得相擁而泣。3歲後的黃鳴,語言能力進步很快,5歲上了幼兒園,7歲順利上了小學,現在讀小學三年級。
聾啞孩子正常上學了!消息不脛而走,鷹潭市月湖區黃家村的黃志菁、余江縣鄧埠鎮的陳堅、洪湖鄉的劉振煌等聾啞兒童由他們的父母領著,幾次三番來到周愛東家,懇求周愛東收留教育。周愛東犯難了,她不是科班出身,擔心自己承擔不了這樣的重任;再說,自己的兒子還要花精力教育。然而,一位家長的話深深地觸動了周愛東的心。
“有一個家長講得很可憐。他說,如果你不接受我這個孩子,我就讓他回去放牛。我看他講的這個樣子,深深感受到家長內心的那種痛苦。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把孩子收下了。”
從此,周愛東走上了一條艱辛的對聾啞兒童進行語言康復訓練的艱難之路。
收留的聾啞兒童聽力很差,即使在助聽器的幫助下也很難聽清人的說話聲。加上這些孩子長期不說話,年齡也早已過了發音的最佳時期。怎麼來開發他們的語言能力?周愛東日思夜想,決定採取單個口對口的教育方式。
“雷潔,這是什麼?包子,吃……看著老師,看著,舌頭捲起來,吃……吃,含有一點氣,吃……吃包子,對了。”
對一些孩子難以模倣的發音,周愛東會採用一些巧妙的辦法,比如:發‘g’音時,看不到口型和舌位,周愛東就把白糖粘在孩子們的口腔上顎,讓他們把舌頭頂上去,衝出氣流就發成‘g’音。就這樣,每教會孩子們一個音符、一個字、一句話,都要經過上百次、上千次的重復訓練。
周愛東從不把孩子們看成聾啞兒,總是鼓勵孩子發聲、說話,不打手勢。為此,周愛東設立了一個“紅花”光榮榜,孩子們發聲正確了,光榮榜上就會增加一朵小紅花。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語言訓練能力,周愛東除了刻苦自學之外,還自費到上海、南昌等大城市參加語言訓練學習。
周愛東的工作得到丈夫黃軒的支援。黃軒是一名中學教師,他常常出主意、想辦法,幫著周愛東訓練孩子。黃軒說:
“我是經常在她後面打氣,鼓勵她要幹好。每天晚上,我們躺在床上的時候會探討一點模式,某些難點。碰到個什麼問題,我們都琢磨,採取什麼方法來對付。”
4歲的童婷,因為長年遠離親人,親情淡漠,脾氣有點孤癖。剛來時,對周愛東抱有對立情緒,根本就不配合。周愛東便每天第一個抱她、撫摸她、關愛她。溫情融化了堅冰--小童婷活潑了,愛學習了,會撒嬌了。她愛說的一句話就是:“老師抱”。
為了讓孩子們學得生動,玩得快樂,周愛東常和孩子們一塊去鄉間野炊、踏青、一塊遊戲。您現在聽到的就是孩子們和周媽媽一塊玩“老鷹捉小雞”遊戲的歡樂聲音。
周愛東與孩子們教學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對孩子關心備至,這讓自己的兒子黃鳴有時也有點不滿了。黃鳴說:
“有一次,我和陳健打架,媽媽竟然護著陳健。”
周愛東呢,覺得自己既當老師又當媽,總得對孩子們多付出一些關愛。
“這麼小就離開了父母,放在我這裡,依靠我,我就自然要充當母親的角色,把他們照顧好。”
就說吃飯吧,周愛東要先給孩子們盛上飯,夾好菜,看著他們高高興興地吃完,然後自己再吃。晚上,周愛東要照看孩子們睡著了,才結束一天的勞累躺下。第二天天不亮,她又要起床為孩子們準備早餐。孩子們的家長說:
“周老師對小孩很關心,很細心,也很有耐心。”
“在這裡三年,(我女兒)把周老師當作自己的媽媽,比自己媽媽還親。”
“我把小孩放到這裡,我很放心。”
孩子們大部分來自農村,有的父母也有殘障,家庭貧困。周愛東只收他們最低生活費,不收任何其他費用,有時還自掏口袋,貼補孩子們的生活花費。聾啞兒黃志菁的媽媽也是個啞巴,奶奶體弱多病,還有一個3歲的妹妹,全家就靠他父親一人做工掙錢,生活十分困難。黃志菁跟著周愛東三年,周愛東沒有收她一分錢,還經常買東西送給她。現在,黃志菁上小學二年級了,每天放學後,她還要回到周愛東家補習功課。在黃志菁心裏,周老師比媽媽還親。
“ 媽媽好,老師更好。”
為了讓家境貧困的孩子順利接受教育訓練,周愛東四處奔走,先後9次幫助孩子到殘疾人聯合會申請發放了助聽器,4次申請到國家扶貧助學款、“春蕾女童”助學金以及其他專項學習經費。這些錢全部用在了貧困孩子身上,周愛東自己的兒子沒有要一分錢。她說:
“因為名額是有限的。如果我報了兒子的名單上去,肯定會擠掉別人。而那些孩子比我們更困難,他們更需要這些錢。”
當然,家長們和親友們都知道,周愛東過得很清苦。一台21英寸的彩色電視機和一台樣式有點過時的冰箱,就是她家最好的擺設。不過,周愛東過得很充實,三年的心血和汗水結出碩果纍纍,除了小童婷年齡還小,其他13個孩子都較好地恢復了語言能力,上了小學。劉振煌的媽媽高興地告訴記者:
“ 剛剛來的時候,他一句話都不會說,連一個爸爸媽媽都不會講,現在很好,會背詩,說話都很好,上一年級了。”
放學了,孩子們常常不約而同來到周媽媽那熟悉又溫暖的家,一塊歡鬧,一塊歌唱。
今年,周愛東被評為“2005感動江西優秀母親”。真的,她感動了孩子們,也感動了我們!
好了,聽眾朋友,這次《中國之窗》節目就播送到這。節目由江西鷹潭電臺陳燕玲、周江懷供稿,江西電臺楊伊文改編,劉雲龍製作,吳立芳監製,主持人李鵬、燕磊感謝您的收聽,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