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山網訊(記者楊媛媛報道)從青澀少女變成兩鬢發白的大媽,今年54歲的朱秀蘭在烏市聾人學校度過了30多個春秋。在聾人學校,老師和學生們都親切地叫她朱大媽。

    第一次見朱大媽是在烏魯木齊市聾人學校二年級1班的教室,班里的十几個孩子正在安靜地上自習。學生們的學習用具都保存在朱老師那里,孩子們需要什么,望望朱老師,朱老師一下就能明白,而朱老師讓孩子們做什么事,一個眼神也能讓學生們猜的八九不離十。“這些孩子聽不見,也說不出,我和他們朝夕相處,基本上看著他們的動作和表情我就知道他們在想些什么。”朱老師的一句話道出了她和聾啞學生默契的原因。

    殊不知,要想和這些聾啞孩子達成默契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回想第一次為聾啞學生上課的小插曲,朱老師至今覺得歉疚。那是1972年,朱老師剛剛從學校畢業,也只是個十几歲的大孩子。當時,朱老師為聾啞學生上的第一課是語文課文《大海航行靠舵手》。走上講台,朱秀蘭第一次見到了聾啞學生,當這些學生朗讀課文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時,朱秀蘭蒙了,從沒有接觸過聾啞人的她不知所措地跑出了教室。

    學校的一名老教師對朱秀蘭的這一舉動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從那時起,朱秀蘭才了解到,聾啞人因為自身的缺陷,本身就十分敏感,旁人一點點對他們不尊重的舉動,都可能很深地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從此以后,為了得到聾啞學生們的信任,朱秀蘭開始慢慢走進聾啞人的世界。

    朱秀蘭帶的大都是一些低年齡段的孩子,有的孩子年齡太小,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穿衣服、系扣子,這些事朱秀蘭全都包了。每天早晨,朱秀蘭騎上車子來學校照顧聾啞孩子們一起吃早飯,白天學習完,晚上吃過晚飯,朱秀蘭才回家。

    聾啞人高莉家住瑪納斯,有一年暑假,學校的孩子們都回家了,只有高莉的家人沒有來接高莉,朱老師把高莉接到家中,等待她的家人來接,可左等右等仍然沒有人來接,看著高莉因為想家焦急的樣子,朱秀蘭決定自己送高莉回家,朱秀蘭買好車票,帶著高莉踏上了去瑪納斯的班車。到了瑪納斯,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了高莉的家,當高莉推門進屋的那一剎那,高莉的媽媽又驚又喜,原來,因為農忙,家人忘記高莉已經放假了。高莉的媽媽是一名朴實的農村婦女,沒有華麗的語言,她只是一個勁地拉著朱秀蘭的手,不停地說:“謝謝了,謝謝了。”顧不上喘口氣,朱秀蘭又乘坐晚上的班車,回到了烏魯木齊。

    對于聾啞學生來說,生活上的照顧只是給他們一時的幫助,要想讓他們融入社會,立足社會,還要讓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然而給聾啞學生教課確是難上加難。朱老師說,就拿拼音為例,健全的學生只需要一個月就能掌握,但聾啞學生要學一個學期才能掌握,僅一個字母就要練上千遍。為了讓學生感受發音,朱老師讓孩子們摸著自己的喉嚨感受聲帶的振動,還專門為孩子們准備了一面小鏡子觀察自己的發音。甚至還找來了白紙讓學生們感受爆破音。有了學習的竅門,班上的聾啞學生都進步很快。聾啞學生吾爾肯剛到學校時不想上學。此后,朱秀蘭無論到哪,都帶著吾爾肯,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吾爾肯變成了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放假回到家中的時候,鄰居們都說吾爾肯變了個人似的。

    帶聾啞學生很苦,但朱秀蘭并不覺得后悔,畢業的每一屆學生都和她有聯系。她說:“收到一個短信或者他們來看看我,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候。”據了解,在烏市聾人學校,像朱秀蘭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全校57名教師中,榮獲全國特殊園丁獎的就有4人,自治區優秀教師2名。為讓聾啞學生有更多的技能,學校還建立了文藝、體育、職業技能三大培訓基地。開設了美朮、手工、體育等13門選修課,極大地丰富了聾啞學生的生活。近兩年學校91%的聾啞畢業生被內地高校錄取。學校育殘成材,特色立校的辦學目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摘自新疆重點新聞網--天山網(http://www.xjts.c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