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因聽障怨天尤人!王曉書:在我的人生裡,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分享
Line分享分享
複製連結
擁有清新氣質、甜美笑容,自信眼神配上可掬的亮麗外型,你可能很難想像,眼前這位總是帶著樂觀心態的王曉書,其實是位生活中完全聽不見聲音的聾人朋友,但她從不因此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反而以不對生命低頭的個性堅持,綻放屬於自我最亮麗的光彩。
王曉書從畢業後踏入職場的那一刻起,挑戰了聽障模特兒、電視節目主持人、手語主播、作家、手語翻譯員等工作,近年更跨足舞台劇,以最令人敬佩的方式詮釋聽障朋友在生活中所面臨的桎梏和考驗──服裝設計科畢業的她,靠著對舞台和設計的熱情踏入螢光幕,更藉著自身的渲染力和感動,鼓舞了許多有相同際遇的同路人,迸發引人入勝的正能量。
採訪當天,王曉書藉著手語老師朱愛琪的翻譯,十分迅捷和清晰地以手語表達想法,縱使無法清楚地用「說」的表明,但還是能明顯地感受到她對讀唇語的敏銳,以及那開朗笑容下,令人讚歎的人生氣度。
從小離家生活 以最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
從不因聽障怨天尤人!王曉書:在我的人生裡,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王曉書分享,其實從3歲那年起,她就因為高燒、延誤就醫,就此導致失聰,「因此其實從我有印象以來,我的人生就是活在一個完全沒有聲音的世界。」
小時候,媽媽為了讓她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特別從高雄的家中送孩子到台南啟聰學校就讀,由阿姨帶著她在外租房子,開啟了她和阿姨間、同學間的人生故事。
「那時候,離家求學要和媽媽與姊姊分開,我還以為媽媽因為我耳聾的關係不要我了!」但其實她後來了解其實這是母親無盡的用心;也在這無形之間,王曉書和阿姨之間培養出情同母女的溫暖,也成了她在學習過程間,最重要的支柱。
縱使在這段歷程上,她勢必得面對比「聽人」(聽力正常的一般人)更多的挫折和考驗,但她永遠以最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
其實在王曉書的家庭中,只有她一個人會使用手語,阿姨會逼著她學讀唇語,試著用自己不甚清晰的口音發表想法──經年累月下,慢慢地練就「說」的能力,也愈來愈能從察言觀色間,「看」懂他人在說些什麼。而手語的表達,就是自然而然在學校和同學溝通訓練的成果。
王曉書透露,其實聽障未必是聽不到聲音,有時候可能是微弱或聽不太清楚,如果在小時候的黃金時期有抓到戴助聽器的契機,也許聽力是有機會增強或恢復。
但孩提時代的她十分叛逆,加上助聽器十分笨重、戴上後又覺得這個世界很嘈雜,「因為我覺得好吵,所以媽媽一買給我就砸爛,重新買一個我又再砸,就這樣因此錯過了那個時機。」王曉書大笑說,「如果能重新選擇的話,我當年應該會好好戴助聽器的。」
大學時和聽人互動 才發現自己無法溝通
從不因聽障怨天尤人!王曉書:在我的人生裡,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大學那年,王曉書離開家人,正式一個人來到了台北生活,「我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才發現我沒辦法加入聽人的世界,完全無法交流,遇上了很多很多的障礙。」
她發現,從前在啟聰學校就讀,大家都是同樣際遇的人,所以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溝通上的阻礙,直到參與聽人的世界,才發現大家講話完全不懂,加上自己說話能力很差,因此無法跟任何人融入。
「以前手語用習慣了,碰到一般人我也懶得說話,靠阿姨翻譯就好,後來真的必須靠自己的時候,才發現手語是完全沒用的。」於是,王曉書下定決心,告誡自己完全不再用手語,而且逼著自己從早到晚練習講話。
重新逼自己「說」話 失敗丟臉也開心面對
從不因聽障怨天尤人!王曉書:在我的人生裡,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王曉書分享,其實最困難的地方,是手語和一般講話完全不一樣,它有獨特的聾人文法,所以文字拆解常常會顛三倒四,特別是用手語的邏輯放在語言上其實是不對的,「一開始很不習慣,所以我強迫自己寫文章,讓文法更通順,再試著去講,厚臉皮的和同學互動,漸漸融入大家的世界。」
個性倔強的王曉書,從沒因為這樣的挫折而躲起來偷偷地哭,她告訴自己遇到任何障礙都應該想辦法克服,「如果遇到困難,下次就努力學就好!」
她說,所有事情都只要努力,一定都會有收穫,縱使會遇到障礙,也可能需要時間調適,但老天爺一定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不用埋怨自己聽不見,失敗丟臉沒有錯,人生依然是要開心面對。」
王曉書說,很久以前,她會希望大家把她當「正常人」看待,但現在,她完全不會這麼想。「因為我就是聽力不好,這就是事實,我為何又要想像自己和別人一樣呢?」
人生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從不因聽障怨天尤人!王曉書:在我的人生裡,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曾擔任聽障主播的王曉書,專業的態度感動無數人
她漸漸不埋怨自己被貼上標籤,「聽障並不丟臉啊!聽不見,反而比別人更多努力,做更多、做更好,這是非常光榮的事,別人反而更會尊重你。找到自己的命運,因為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不懂什麼叫放棄,人生也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從模特兒、主持手語節目,到作家、嘗試演出舞台劇,王曉書的人生早已締造許多人都望其項背的成就。但其實這段過程並不是非常順遂,包含必須找回當時早已放棄10年的手語功力。
上大學時,因為沒人懂手語、自己用起來也尷尬,等到完全不用後要再度熟悉,卻也是另一門苦工,但她不斷請教專業手語老師、試著讓手語轉化出更美的詞語,也幻化出在表達上,別出心裁的意境。
擔綱《上帝的兒女》舞台劇主演 詮釋生命光輝
從不因聽障怨天尤人!王曉書:在我的人生裡,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好比說,王曉書毅然接下了《上帝的兒女》舞台劇邀約,這是台灣第一齣同時有手語併行的大型舞台劇,劇作家更強調全球演出的主角,更一定要是聾人朋友擔當。而如何能從表演中詮釋特定台詞的深意,考驗著她,以及和全劇組的默契。
該劇原著曾在1986年被改編為電影《悲憐上帝的女兒》(Children of a Lesser God),不僅入圍包含最佳影片的5項奧斯卡獎榮耀,當年僅21歲的瑪麗麥特琳(Marlee Matlin)更抱回最佳女主角的殊榮,至今還是獲獎時最年輕的影后。
王曉書分享,「這個劇本不能說是複雜,但文字是非常詩意的,包含精神、靈魂的層面,有些彷彿是人生的自我檢視。」
也由於在台下有非常多聾人朋友欣賞,如何能將許多優美的台詞轉化成大家看得懂的語言,成了他十分努力精進的關鍵。
有趣的是,一般聽人演員往往都是聽台詞的對話和演變,來知道自己該互動的時機,不過她則是靠著其他角色們的小動作或手勢,甚至腳踩踏地板的動作,來知道正確的互動模式。
「我最感動的是,是大家都把我當作最主要的考慮,大家都配合著我,替我量身打造屬於舞台上獨一無二的默契,包含走位、燈光、音樂的節奏,這也是排練過程雖然辛苦,但大家感情都非常深厚的溫暖。」
從不因聽障怨天尤人!王曉書:在我的人生裡,不允許有放棄這兩個字
王曉書希望,大家能透過這齣舞台劇,了解聾人其實不是需要可憐或同情,只是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培養,讓原本因為害怕、害羞的相處機會能有更多的聆聽。「用一點點同理心,探討聽障朋友的需要,也許有些時候,聲音是可以看得見的。」
(部分圖片提供:王曉書、果陀劇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