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渥太華市訪問時,賓館公共廁所的門引起了我的好奇。該門有拉手,但門內外的牆上還各有一個手掌大小、不鏽鋼製成的大圓按鈕。我琢磨了好一會兒,仍然想像不出其為何物。這時,一個坐輪椅的白髮老人用手輕輕一碰大按鈕,推起來很沉的廁所門忽地一下彈開了,等輪椅完全進去後片刻,門又自動關上。原來這是專為殘疾人和老年人準備的“無障礙”設施。這樣的半自動門,後來在加拿大國會西門、聖約瑟大教堂等處也曾見到。
出國前對國內的“無障礙”設施沒太注意,看到渥太華市的此設施後,我也開始對這方面情況稍加觀察。今年夏末訪問美國和加拿大時,我們輾轉紐約、洛杉磯、多倫多、蒙特利爾等9個城市,前後驅車行程近5000公里,多次發現這類設施、標誌。
美國和加拿大地域廣、車輛多,大型停車場一般為殘疾人專備停車位。其標誌就是大大的輪椅圖案。在美國總統府和國會外的停車場,在洛杉磯環球影城和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的停車場,在一些餐廳和超市的停車場,我都看到了這種標誌,白色的車位線和藍色的輪椅圖案非常醒目,而且位置一般都比較好。當地的華人朋友說,有的地方車位緊俏,停車勞神費力,有時遠看有車位,可到跟前才知道是殘疾人車位,不過人們一般都很自覺,不會去佔這些專用車位。
這兩個國家私人小汽車很普及,公共汽車相對較少。據駐聯合國某機構的一位朋友介紹,紐約的公共汽車發車間隔長,但對殘疾人很關照,車中部一般都不安裝坐椅,專門用來供殘疾人停放輪椅。較新型汽車的門就是個小升降機,可以把輪椅固定住,然後抬升到車廂地板上。
訪問期間,我們曾乘坐華盛頓到紐約的火車。上車時我發現,車廂地板與站台地面持平,輪椅通行無礙。相鄰車廂門旁還有醒目的輪椅標誌,難道有殘疾人專用車廂嗎?火車運行中,我到那節車廂探了個究竟。該車廂的坐椅比其他車廂少,中部是個飲料、食品供應台,車廂一頭空空如也,大約可並排停放四輛輪椅。車廂內的一次性水杯和飲水管都方便取用,廁所門很寬,室內空間也大,和有些機場航站樓內的廁所一樣,都方便殘疾人使用。
其實,“無障礙”設施最常見於建築物的門口,除台階、樓梯之外供輪椅通行的坡道。白宮、國會等政府機構和很多博物館、餐廳、賓館、超市等公共場所都有這種坡道。在所到城市步行參觀中,我注意到人行便道與公路皆由緩坡連接,方便輪椅通過。在加拿大金斯頓千島湖的瞭望塔上,我還發現一米見方、便於輪椅上下的觀光平台。我國某單位駐紐約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我,某國駐聯合國代表處在搬入一所建築物後,當地市政當局不允許其正式啟用,原因是該樓門口沒有方便殘疾人出行的坡道。該代表處只好按規定加修了一條坡道。在閱讀當地報紙時偶然得知,美國有些城市規定:居民住宅要改建出租須經當地房屋管理局批准,其中要改成供三個或四個家庭居住的,其中一個單元要租給殘疾人,而且必須有輪椅坡道或電梯。
“無障礙”在這裡被視為減輕社會負擔、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個因素。
回國後知道,我們的這類設施也開始多起來了。像北京市鋪設了180多公里長的盲道,對大型體育館和公共設施進行了“無障礙”改造,修建了20餘座坡道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等等。當然,要讓“無障礙”意識深入人心、“無障礙”設施遍布各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環球時報》吳傑〔20001031 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