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21 09:03:32
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電/“溝通無界限”是北京奧運會追求的目標,但北京奧運會上,來自203個國家的運動員的語言五花八門,如何找到足夠的外語人才對北京奧組委而言是一大考驗。 據環球雜誌報導,奧運會柔道比賽前,各國運動員在射擊場館進行訓練以適應場館。一位阿爾巴尼亞運動員向志願者表示了她對場館休息室點心供應的意見,她使用的是阿爾巴尼亞語。在現場沒有阿爾巴尼亞語種志願者的情況下,她的意見會得到及時的反饋嗎? 奧運會女子射箭比賽爆出冷門,波蘭籍選手力壓群雄,個人成績排在首位。賽後,波蘭射擊隊召開新聞發佈會。由於這是一場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新聞發佈會,在射箭比賽場館並沒有安排波蘭語翻譯。這場新聞發佈會還能成功舉行嗎? 奧運會期間,一位來自緬甸的遊客在北京街頭迷路了。他不會漢語,英語表達也不是很清楚,在街頭問路找到回賓館的方向,看來並不容易。他記得北京奧運呼叫中心的電話是12308,但是呼叫中心可以提供緬甸語服務嗎? …… 北京奧運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不過,如果屆時來參賽的203個國家和地區、700多萬人次的觀眾都操著不同的語言,做不到“溝通無國界”,“同一個世界”將只是一句空談,“同一個夢想”更無從談起。 為此,北京奧運會將可能提供55種語言服務,除了國際奧會的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人們比較熟知的日語、韓語、西語等語言以外,還包括中國人瞭解較少的阿姆哈拉語、莫爾達瓦語、加泰羅尼亞語等等。 即便如此,如上文所提到的突發狀況層出不窮,北京奧組委的語言配備情況到底能否應對?到哪里去找那麼多隨時待命的翻譯?在日常工作中,北京奧組委又是否能將中文準確地譯成各種語言,向世界傳達正確的資訊?“溝通無國界”是確可做到,還是人文奧運中的一句空話? 在北京奧運以前,所有的奧運會的語言,特別是翻譯工作,主要是通過抽調國內相關行業人員、聘請國際專家和招募語言類志願者來完成的。雅典奧運會由於人手不夠而導致的翻譯質量差等問題,給了北京奧運會引以為鑒的經驗。為了解決語言服務的臨時性和非專業性,2006年底,北京奧組委與北京元培世紀翻譯有限公司在北京大學共同宣佈,該公司正式成為北京奧運會筆譯和口譯服務供應商。 奧組委將翻譯工作整體交給一個公司來運營,這在奧運史上是史無前例的。提到為什麼會選擇元培,元培世紀翻譯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小林神秘地對《環球》說:“我們有秘密武器。” 早在2003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不久,元培就已經意識到北京奧組委對語言服務的需要,並開始了相關的研究。2005年6月,元培向北京奧組委遞交了第一份公函,表示願意為奧組委提供全套的筆譯和口譯服務,這比奧組委正式啟動供應商層次談判還要早半年左右。 從2005年底到2006年底,多家國內外語言服務公司與北京奧組委進行了談判。相比之下,無論是規模還是經驗,元培都不是最優秀的。不過,元培參與競標的是一整本的奧運服務規劃,內容包括奧運語言服務的概念、範疇,作為一家公司應在哪些方面為奧運服務以及提供怎樣的服務等,而其他公司在談判期間並沒有成熟的方案出臺。這本規範的服務規劃就是蔣小林所說的“秘密武器”。 根據蔣小林的介紹,為奧運會提供翻譯服務首先要做的,就是按照奧組委的要求篩選一批合格的翻譯人員。比如說,由於英語是國際奧會的工作語言,而法語是官方語言,有大量的材料需要從英文譯到法文,這種外文到外文的翻譯工作,需要尋找相關的專業人士以及外籍人士來進行。 另一方面要做的是,為各種可能突發的翻譯需要而設計備案。蔣小林舉例說,“好運北京”測試賽期間,有些場館會突然打電話來,需要某個語種的翻譯。但這個語種的翻譯在賽前一兩個月工作計畫出臺時,並沒有列入計畫。 再比如,“綠色奧運”要求所有的場館是禁煙的,但有一些翻譯老專家抽煙抽了幾十年,雖然他在技術上承擔場館翻譯工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吸煙問題怎麼辦?要他一個小時不吸煙可以,要他八、九個小時緊張地“無煙”工作,他如何能做到?這個時候是否需要換翻譯,換什麼樣的翻譯?這都需要建立一整套應對突發事件的機制。 蔣小林介紹說,北京奧組委對某項比賽的要求可能是提供十種語言的翻譯,但翻譯服務提供商必須有二十種語言的人才儲備,雖然這麼多有可能用不上,但必須要有。 像本文開頭提出的那些困難,元培都專門設計了相應的方案,到賽時,其翻譯人員將隨時待命,滿足賽時的一切要求。 除了為北京奧組委的日常工作和賽時提供服務外,元培還要為北京奧組委提供一些語言上的建議。北京奧組委官方網站確定提供55種語言服務,“55”這個數字就是元培的建議。蔣小林對《環球》記者說:“我們不可能配齊所有的語種,這也是不現實的。我們做了一下研究,看究竟需要多少種語言,可以基本涵蓋所有來參賽的國家和地區,使溝通基本沒有障礙。最後確定是這55種。對志願者的培訓也是按照這55個語種來進行的。” 這麼大的翻譯需求,翻譯人才從哪里來呢?元培在成為北京奧運的筆譯和口譯服務供應商後,分幾個渠道招徠人才,配備高質量的翻譯隊伍,因為到賽時,可能需要500~600名專業翻譯。 一個渠道是各部委(包括外交部、國家體育總局等)、新華社等單位多年從事翻譯工作、已經退休的老譯員。另一個渠道是從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的歷年翻譯生中尋找合適的譯員。第三個渠道是聘請相關的外籍專業人士。另外,對於現有的員工,則通過奧運知識和體育專業翻譯的培訓,使他們能夠通過再學習滿足奧運翻譯的要求。 蔣小林介紹說,無論是老譯員,還是專業的外籍員工,他們的薪資其實並不高。相反,如果他們不是為奧運服務,而是作為自由職業者,以他們現在的工作量,薪水將是現在的好幾倍。目前,外籍員工的工資是每月4000~5000美元,國內的同聲傳譯工作人員是1~2萬元人民幣,筆譯則是7000~8000元人民幣。 然而,除了語言之外,譯員還要接受其他專業的培訓,包括體育方面的知識、新聞方面的知識。因為許多從事筆譯的工作人員,對體育新聞的特殊要求還不是很瞭解,只有通過培訓以後,才能放心讓他們上崗。 除了專業人才,在奧運籌備期間及賽時,語言志願者也在很大程度上從事著翻譯工作。因為從比賽人員下飛機、入住飯店、訓練、比賽直至奧運比賽結束離開中國,志願者都是與他們直接打交道的人。 為此,北京奧組委從成立那天起,就開始向社會各界招募各種小語種人才,通過培訓與考核,使他們能夠填補專業翻譯機構服務領域外的空白。11月29日,第一批高校奧運會、殘奧會小語種專業志願者的測試工作已經展開。不過,到目前為止,小語種志願者人才仍處於缺乏狀態中。 在英語方面,2007年3月,英孚商務諮詢(上海)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奧運會語言培訓服務供應商,為國內裁判、翻譯人員、北京奧組委部分工作人員提供語言應用和翻譯技能等不同層次的外語培訓服務。而志願者的外語培訓工作則交給了北京愛國者理想飛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董事長、“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成為北京奧運志願者的英語總教練。 另外,根據國際奧會的要求,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共需要高水準的手語翻譯900名。由於北京在這方面人才極度匱乏,因而北京市殘聯和市聾人協會計畫一年內在全市範圍免費培訓手語志願者1000名,並組建專門為奧運服務的手語翻譯隊伍。北京市商業聯合會也委託市殘聯達成了一個手語翻譯培訓計畫,至少培訓1000名手語翻譯,以保證每個中小型商場有1名手語翻譯,每個大型商場每層有1名手語翻譯。 但不論是哪種語言,賽時的翻譯主力將是志願者。 體育翻譯是非常專業的翻譯工作,為此元培成立了專家團隊,裏面不僅有翻譯人才,還有一些長期從事體育事業的專家。“比如跳水和體操,這麼翻那麼翻,都有其專業辭彙,必須準確。而且這些項目不斷進行創新,會有很多新辭彙,不一定會有現成的說法可以查到,有的時候甚至要創造一些辭彙來進行表述。”蔣小林說。 但是等北京奧運會結束後,這些成熟的具有豐富經驗的翻譯,將使北京乃至中國缺少專業體育翻譯人才的狀況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這也是奧運留給中國的一項重要遺產。 對於企業來說,搭上奧運這班車,也獲益匪淺。蔣小林表示,奧運對元培首先在品牌價值上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因為參與奧運對任何一個供應商都是一個品牌的肯定,奧運也使元培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而且,在奧運這個平臺上,元培選擇了一批具有相當水平的譯員,提高了品牌的競爭力。通過組織這樣一個大型賽事,鍛煉了管理、協調和溝通能力。相比之下,其他小型的項目就是“小菜一碟”了。 英孚教育(中國)CEO比爾費舍爾在接受《環球》記者採訪時也說,英孚與奧組委的合作現在是英孚中國區最重要的事情。借助這次機會,英孚計畫在中國開設更多的培訓中心,現在英孚在中國有80多所培訓中心,到2008年底計畫達到200所。 翻譯在中國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它的產業化也是近幾年的事,目前國內也並沒有幾個專業翻譯的機構。奧運會在北京的召開,也許真的能夠促進翻譯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造就幾個在一定範圍內比較有影響力的翻譯服務機構。 蔣小林向《環球》記者介紹說:“我們已經開始為下一屆奧運提供語言服務做準備了。如果北京奧運會我們能夠圓滿地完成任務,那元培就成為全球第一家成功為奧運提供翻譯服務的公司,我們的經驗無人能及。另外,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也將成為我們爭取為倫敦奧運服務的法寶之一。”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