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意清


  家庭是兒童生活的重心,特殊班的課程設計如果可以和家庭生活銜接,讓特殊孩子把學習所得應用到生活中,就可以使孩子的學習類化到學校以外的情境。

活動一 我的房間——建構「房間」的概念

  首先,必須讓孩子了解「房間」是什麼?有哪些功能,有哪些物品?實地訪查是一種最容易讓孩子理解抽象概念的方式,老師可以在生活教育室布置一個房間,放置床鋪、棉被、枕頭、衣櫥、書桌等,教導學生對每一樣物品進行命名。最好物品都能貼上圖片或文字的標示,學生可以在課程進行時不斷的隨機複習。
 
  把這個主題的圖片和語詞彙整起來,印成一張「尋寶遊戲」的作業單,請孩子把在房間裡找到的物品圈起來,或是貼上貼紙,這個活動如果加上分組競賽,反應就會更熱烈了。這樣的作業單也可以當成課後的作業,除了延伸訪查活動到家中之外,也等於給了家長和學生一份複習的清單。藉著娃娃屋的玩具,也可以認識房間內的物品或玩象徵性的扮家家酒。也可以給孩子一塊大地墊或一個大紙箱,讓學生用現成道具合作組裝一個房間,這樣的活動還可結合溝通表達、社會互動、美勞、知覺動作訓練等課程。

活動二 這是誰的衣服?——建立人、我的所有物概念

  有些家長會對孩子缺乏人、我的概念傷透腦筋,因為孩子會喝了別人的飲料,把別人的外套穿回家,或一再遺失自己的鉛筆。這時家長總會向他說明:「那是別人的,不可以拿。」而我倒覺得,先教孩子辨識哪些東西是「我的」,反而是比較容易建立的概念。
 
  教師可協助家長製作一張視覺標示,在孩子的房間貼上孩子的照片,並標示「○○○的房間」。在放他衣服的衣櫃上標示他的名字,並標示衣物的名稱,像是「○○○的襪子」。在班上前一活動完成的紙箱娃娃屋貼上同一組孩子的照片,讓他們為自己那一組取一個獨特的名字,像是「遊戲王的家」,下課時間就可以讓孩子在紙箱裡玩耍。

  玩簡化過的「支援前線」遊戲,可以讓孩子練習分辨自己的衣物,但最好私下先做一點標示,避免衣物找不到主人。當孩子對自己的所有物熟悉後,再教導「別人的」的概念就容易多了。

活動三 我會收拾房間——練習整理房間的技巧

  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歸位是孩子可以勝任愉快的工作。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特殊孩子,可使用不同工具收拾玩具。幫每一樣玩具找一個適當的收納箱,在箱子外面貼上該玩具的照片(可直接從包裝盒上剪下),孩子就可以按圖索驥的把玩具歸位。
 
  從收拾房間中還可以加強分類、配對等基本技能,像是配對一樣花色的襪子、依標示分類收放家人的衣服等;可以加強手眼協調和操作的能力,像是幫媽媽摺衣服、疊棉被等;可以為職業生活做準備,像是獨力完成工作、負責盡職的態度等。
 
  這個教學主題較偏向動態的活動形式,和其他認知性的課程截然不同,特殊孩子從「整理房間」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僅體驗到身為家庭一分子的責任,也培養了日後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


引用:


http://www.mdnkids.com.tw/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2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