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12-24 |
社會提倡傷健共融,但怎樣才能做得到呢?九龍灣一間小學,校內除了小五、小六兩年級,其餘級別每級都有一班健聽、聽障共融班,每班約有六至七位聽障同學,每班除了一位班主任外,還有一位手語翻譯老師和一位手語老師,每星期都有一堂手語課,讓同學學習簡單的手語,令聽障學生也能分享到講故事、唱兒歌的樂趣。
聖若瀚天主教小學是香港首批實行共融教學的學校,課堂中老師會同時以說話和手語表達意思,令健聽與聽障同學都能明白。學校早前與安徒生會合作,舉辦「說故事‧聽童心」計劃(見圖)。
計劃幹事符雪怡(Finko)稱,到學校為同學講故事,在挑選適合的故事作教材,都下了一番功夫,「今日給同學說《獅子找朋友》的故事,講述獅子為找朋友,故意將全身插滿尖刺扮成刺蝟,又把全身塗滿斑點扮成花豹,但最後獅子領悟順從自身天性即是,不必強求與別人相同,寓意無論健聽或聽障的同學都有自己的獨特性,盡情發揮自身長處便是。」
Finko又教同學唱「朋友歌」,她將歌詞用投影機投射在白板上,健聽同學一邊開口唱,與聽障同學一同用手語表達歌詞,以動作同享音樂的樂趣,唱完後,健聽與聽障的同學更一起握手,象徵友誼永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