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聽障兒聯誼會即將成立>>  since July 1998  <<





 為病痛的身心燃起希望的火炬



歡迎光臨 !! 請選按以下項目----歡迎提供寶貴意見----謝謝您---

















幼兒聽障問題之面面觀
幼兒聽力障礙的醫學觀
幼兒聽障之檢查
幼兒聽障的聽力復健
聽障幼兒的語言治療
幼兒聽障之特殊教育
家有聽障兒--談小兒聽障家庭之社會心理調適





幼兒聽障問題之面面觀

醫務副院長及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黃富源


在我當醫學生、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頭幾年,幼兒聽障並沒有受到重視,不僅課堂沒時間談,連如何察覺幼兒聽障也沒辦法。直到有一次在醫學會聽到已故同學林和惠醫師的演講,才引起我的注意;無奈環境無法配合,對聽障兒的幫助並不大。


這幾年由於小兒耳科的進步,全民健保的開辦,與關懷弱勢團體的聲音增強,聽障而又開始受到重視,假若我們能減少一個聽障兒,將來社會上就少了一位失聰的成人,對家庭社會均有莫大的益處。


本院林鴻清醫師專攻小兒聽力問題,有了這樣一位年輕熱誠的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在關心聽障兒,期望馬偕醫院兒科醫師們能盡全力配合,早期診斷幼兒聽障並早期治療,使得這些幼兒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因此本期院訊中,特別為幼兒聽障製作專題,主要由小兒耳科林鴻清醫師責成。在一開頭談到幼兒聽障之醫學關,接著有聽力師討論幼兒聽力檢查與聽力復健;當然這些孩子也需接受語言治療與聽障之特殊教育,另外還有社會及心理層面的關懷,唯有經由這樣整齊完善的團隊醫療,聽障幼兒才能獲得最多的助益。


這個專題之目的,乃在於經由系統的介紹,讓醫界及社會大眾更加了解,聽障幼兒經由適當的治療,他們可以不必是啞巴,他們都有機會開口的;同時,聽力語言的相關人員,其專業性也必須受到肯定與鼓勵。



幼兒聽力障礙的醫學觀


耳鼻科主治醫師林鴻清


一、幼兒聽力障礙的發生率




  1. 約有千分之一的嬰幼兒出生時重度聽障。


  2. 另外約千分之二的學齡前兒童罹患輕度或中度聽障。


  3. 小孩子的感冒,很容易併發中耳炎(接近七十%至九十%的學齡兒童均罹患過中耳炎),並且可能因此引起波動性輕度的聽障。

二、聽覺器官的簡單介紹


耳部構造由外耳耳廓進入外耳道後,接著是中耳耳膜(鼓膜);中耳腔內有三塊聽小骨,分別是槌骨、砧骨及鐙骨。鐙骨接觸到內耳之卵圓孔,聲音由此傳入內耳。內耳的構造可分為大部分。耳蝸部分司聽覺,前庭半規管部分司平衡,耳蝸部分集合成耳蝸神經,此二神經再合走在一起形成耳蝸前庭神經,就是第八對腦神經,由此再走入腦幹的聽覺神經核,接著上達大腦的聽覺中樞。聽覺中樞的主要區域在大腦的顳葉。故耳朵只是用來傳導聲音,最終仍須靠大腦聽聲音。所以,當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及腦聽覺中樞的任何部位有病變時,均會造成聽力障礙。


三、造成力障礙的高危險因子




  1. 父、母親雙方是否有聽障之家族史?
  2. 母親懷孕期的前三個月內,有沒有感染過像德國麻疹、感冒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
  3. 出生時體重是否小於1500克?
  4. 出生後是否有過黃疸病史?
  5. 出生後是否有缺氧現象?
  6. 是否有過細菌性腦膜炎的病史?
  7. 檢查頭頸部是否有過先天異常?(小耳症、外耳狹窄及顏面骨狹小等。)
  8. 眼珠為藍色,額頭有白色頭髮者。

*以上這幾類嬰兒較易罹患先天聽障,應該接受聽力篩檢。


四、幼兒聽障的症狀及分類


重聽可分為傳音性聽障(即外耳、耳膜、聽小骨部分之障礙)及感音神經性聽障(即內耳神經以內之障礙),及上述兩種之混合型。其可造成語言遲緩與別人溝通不良,學習能力低下等。


(一)傳音型聽障:




  1. 先天性傳音聽障:如唐氏症、Treacher及Collin二氏症候群,皆可致中耳傳音障 礙,另外伴有耳廓畸形或頭部顏面骨之發育不全。除了予以助聽器治療外,須評估手術之效用。另外顎裂病人易有中耳積水導致聽障,須予以裝置中耳通氣管。


  2. 後天性傳音聽障:如耳外傷、耳道異物、耳垢及中耳炎等。其中以中耳炎、中耳積水最為常見,通常予以鼓膜穿刺術、中耳通氣管或鼓室成型術等治療。

(二)感音神經性聽障:




  1. 如Wardenburg症候群,皆可致感音性聽障外,併有兩眼內眥外移眼虹色素異常或額頭出現白色頭髮。又如Usher症候群,聽障外併有眼視網膜病變。


  2. 懷孕時胎之子宮內感染:如德國麻疹、其它如梅毒、巨細胞病變等亦可致感音性聽障。


  3. 胎兒出生前後的因素:如胎兒出生時缺氧、黃疸過高、早產而等均易併有感音性聽障。


  4. 後天之感音神經性聽障:

    • 感染性:如腮腺炎、麻疹、細菌性腦膜炎或中耳炎之後遺症等皆可致感音性聽障。
    • 自體免疫性:常是兩側不對側之漸進性聽障。
    • 外傷性:車禍耳部外傷、或耳部手術之後遺症所致。
    • 藥物毒性:如胺基酸醣類抗生素、紅黴素、鏈黴素等。其中鏈黴素以前曾大量使用於肺結核病人,因之留下聽障之後遺症。
    • 腫瘤:如聽障神經瘤、白血病等,均可致感音性聽障。



    五、幼兒聽力障礙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正常幼兒出生時,其外耳、中耳及內耳耳蝸均已形成;亦即出生嬰兒即有聽力。另外,就大腦的聽覺中樞而言,可分為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其中第一級及第二級的腦聽覺中樞位於腦皮質顳葉區附近,在出生時即已發育完成,但第三級的腦聽覺中樞是出生後,受後天環境中聲音不斷的刺激,到了三歲左右,才大致發育完整。反過來說,過了三歲以後,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逐漸變差,所以先天性聽障的小孩,若能及早診斷與使用助聽器復健,他的第三級腦聽覺中樞便得以發育;反之太晚治療時,效果自然不好,發展出正常聽話的能力就不容易達到理想的程度。所以,幼兒聽障若能夠得到早期診斷以及適當的治療、復健,便有可能改善他的語言學習以及和別人溝通的能力,和父母及家人的互動關係會獲得改善。入學後接受教育的狀況也會比較正常,將來進入社會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健康、獨立的人。


    六、如何早期發現幼兒聽力障礙?

    1. 可以從觀察嬰幼兒的行為,來評估其聽力是否有問題;但不要預期每個孩子對聲音的反應都會一致。有時小孩不會去注意巨大的聲響,是因為有其他更有興趣的事情在吸引他,學習新事物的確切年齡,常常因人而異,所以學習的快慢並不是聽力障礙判定的唯一或一定的依據。
    2. 嬰幼兒長大過程中,他會開始去學習日常的言語及環境中的聲音,但直到六個月
      以後,才會去判斷聲音的來源。
    3. 不要相信自己有絕對能力評估幼兒的聽力狀況,若有懷疑時,應該求教於專家,
      並讓他接受聽力檢查。

    幼兒聽力發展:




    1. 出生至二個月:
      ‧巨大聲音(如:拍手或關門聲音)會令他有一些反應(如眨眼睛)或驚嚇到他。
      ‧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會感到興趣或厭惡(如:吸塵器的聲音)
    2. 二個月至六個月:
      ‧聽到你的聲音,即使他看不到你,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表情。
      ‧對一些環境中的聲音表現出興趣(如:父母進門聲、狗叫聲、放洗澡水聲、收音機
      聲、電視聲等)。
    3. 七個月至十二個月:
      ‧開始去注意聲音的來源。
      ‧開始牙牙學語:如ma,ba,da,喜歡對你說話。
      ‧可以了解自己的名字的意義,及「不要」和「bye-bye」的意思。
    4. 一歲至二歲:
      ‧可以了解簡單的單字。
      ‧可以了解父母的指示(如:去桌子上拿奶嘴)
      ‧可以說些簡單言語(如:哥哥、吃一口、洗澡、不要)。

    七、如何早期診斷幼兒聽力障礙?


    沒有一樣聽力測驗可以完全測出嬰幼兒的聽力障礙情形,即使他們通過某些檢查,並不代表它的聽力就沒有問題;若你在任何時候懷疑他的聽力或語言發展(如口吃、構音不良…等)有問題時,一定要重新評估,以免耽誤了治療及復健的時機。嬰幼兒之聽力檢查,可以分為主觀性(由檢查人員的觀察判定)及客觀性(由儀器的記錄判定)兩種。


    主觀性聽力檢查主要有二




    • 視覺強化聽力檢查(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 。
    • 遊戲聽力檢查(Play Audiometry;Conditioning Audiometry) 。

    客觀性聽力檢查主要有三(不必幼兒合作,只要不亂動或令其睡即可)




    • 聽阻聽力檢查(Impedance Audiometry,檢查中耳功能,含鼓室圖及鐙骨肌反射檢查)。
    • 耳聲傳射檢查(Otoacoustic Emissions,檢查內耳功能)。
    • 聽性腦幹反應(Auditory Braubstem Response,檢查聽性腦幹中樞)。


      八、幼兒聽力障礙的治療


      治療的原則有五大類:




      1. 藥物治療:如中耳炎者,多數可藉藥物改善。


      2. 、手術治療:長時間、反覆性中耳炎者,可考慮裝中耳通氣管。外耳道先天畸型者,亦可藉由手術改善。另外還有鼓膜穿刺術及鼓室成型術等均為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


      3. 助聽器:多數感音神經性聽障患者,可藉由裝置助聽器獲得幫助。


      4. 人工電子耳:對於少數極重度聽障患者,肇因來自內耳,無法由助聽器改善時,考慮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約需新台幣五十至七十萬元)。


      5. 聽語復健:任何程度聽障患者,在裝置助聽器後,均需要接受聽語復健及特殊教育,才能幫助孩子對生活及學習有較良好的適應。

      故完整的治療團隊,應包括有:
      聽力醫學醫師、耳科醫師、聽力檢查師、聽力科學家、聽力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人員、心理學及特殊教育教師。


       


      幼兒聽障之檢查

      資深聽力師李蕙莉、鄭淑允


      前言:


      我們知道,幼兒聽力語言的發展重要時期是在三歲之前,如果未能早期發現聽障問題,將可能影響到幼兒日後語言的發展。本文將在此提供您如何在嬰幼兒早期,觀察小兒聽力是否有異常,及介紹臨床上客觀及主觀的聽力檢查方法,來有效評估幼兒的聽力。


      正常嬰幼兒之聽語發展


      一般正常發展的嬰幼兒,要如何及早發現是否有聽力方面的異常呢?照顧者可從日常生活中,嬰幼兒對環境中聲音的刺激所表現出的反應來做觀察。正常發育的嬰幼兒(指的是要排除先天性異常因素,例如:智能不足、肌肉協調障礙等),在出生至二個月大時,對環境中突如其來的巨響會有驚嚇反應出現。例如:鞭炮聲,用力關門聲等。在三個月至六個大時,對環境中自然的聲音好奇,感興趣;例如:狗吠聲、喇叭聲。在七個月至十二個月大時,對自己小名的呼喚有反應,並且也已經開始牙牙學語了。一歲至二歲時,可以說些簡單的字彙,例如:鞋鞋、襪襪、狗狗、車車、娃娃等。也可以遵循一些簡單的指示,例如:把球球給阿姨,這邊坐坐。
      如果您發現嬰幼兒在正常發育的情況下,日常生活中對上述的正常反應無法表現出來,或需要引發他反應的刺激聲要更大,提醒您,盡早帶至大醫院,尋求耳鼻喉科醫生,及臨床專業人員為您做更進一步的評估。


      嬰幼兒之聽力檢查


      嬰幼兒之聽力檢查,習慣上,我們以客觀檢查法與主觀檢查法來分。


      所謂客觀檢查法,意思是指檢查的結果,完全由電子儀器來呈現,而不必由受測者反應來呈現。臨床上常用的客觀檢查法有三種:




      1. Impedance聽阻聽力檢查:檢查人員會幫小朋友戴上耳機,一側耳機會由儀器控制發出測驗聲,另一側耳塞會由儀器自動給予氣壓,測量並同時記錄鼓膜張力,鐙骨肌反射、耳咽管功能等。總括言之,聽阻聽力檢查,主要是測知中耳功能是否正常。


      2. Otoacoustic Emission(OAE)耳聲傳射檢查:檢查人員會幫小朋友戴上大小適合
        的耳塞,塞入測試耳後,由電腦自動控制,給予測試聲,直接由耳塞偵測並同時記錄內耳的生理功能。耳聲傳射的檢查步驟簡單,檢查過程所費時間極短,正常聽力耳之耳聲傳射正常的情況下,約五分鐘即可完成。如果當聽力損失超過二十五至三十分貝以上時,耳聲傳射會偵測不出來。由於耳聲傳射兼具上述1、檢查步驟簡單;2、檢查所需時間短暫;3、不具侵犯性,所以是用在做嬰幼兒聽力篩檢的最佳工具。


      3.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聽性腦幹反應檢查,利用導極片貼在前額及耳垂,記錄聽性神經接受聽覺刺激後,其傳導路徑是否正常。亦可以利用聽性腦幹反應檢查找出聽覺的閾值。

      所謂主觀檢查法,意思是指檢查所得的結果,完全靠受測者的反應來呈現。通常嬰幼兒的主觀聽力檢查法是依嬰幼兒發展成熟度的年齡來做選擇:




      1. 六個月至十八個月大:The Distraction Test分散注意力測試法:檢查時,會讓父母或照顧者抱著嬰兒坐在隔音檢查室內,面對檢查時,會讓父母或顧者抱著嬰兒坐在隔音檢查室內,面對檢查人員。檢查人員由左右後方音響喇叭,給予不規則交替及各種不同頻率、分貝的聲音刺激,由專業的檢查人員觀察嬰兒對聲音的反應來記錄。


      2. 十八個月至三十個月大:The Toy Discrimination Test/The Cooperative Test:辨別玩具/合作性測試法:家長及小朋友圍坐在隔音檢查室內的小方桌前,左右兩側分別單耳測試,指示小朋友拿取小方桌上的玩具物品,由分貝數的控制來觀察幼兒反應。


      3. 二歲六個月至三歲六個月The Performance Test/The Play Test遊戲檢查法:首先會先介紹遊戲規則,先教導幼兒聽到聲音時,要做某項動作反應,例如:聽到右耳耳機有聲音時,拿一塊積木放右耳邊,聲音消失了,就把積木丟入小桶子內。或聽到一聲,拿一塊拼圖,聲音消失了,把拼圖拼在畫板上…等很多種方法可視情況靈活變化,待小朋友熟悉遊戲規則後,開始正式測試,依其反應來記錄反應結果。

      結論:


      嬰幼兒聽力是否出現問題,最主要的發現來自日常生活中主要照顧者(可以是爸爸、媽媽、甚至保母、奶奶等)的主訴,因為他們與幼兒關係最密切,也是發現小朋友有聽障問題的第一個人。


      當發現小孩有聽力問題時,應及早請專業人員為您做鑑定;聽力檢查的方法有客觀與主觀之分。臨床上,專業檢查人員會依每位孩童之個別性,適用不同之方法來檢查。最後提醒的一點,因礙於嬰幼兒對新環境,尤其是醫院的環境會有陌生及畏懼感,注意力也無法集中稍久,所以可能必須來回醫院數回,才能完成完整的聽力評估,這一點是照顧者最勞心勞力的地方!






      幼兒聽障的聽力復健


      聽力師許筱曼/資深聽力師李蕙莉

      當您家中的小孩,經過醫師及聽力檢查師的詳細檢查與診斷,了解重聽的原因,並配合正確的聽力圖,此時可進一步與相關工作人員討論小孩後續的復健。一般而言,對輕中度聽障的小孩,優先考慮由助聽器協助其聽能復健,因此,以下就先介紹助聽器。


      一、助聽器
      原理:將聲音加以放大,發揮其剩餘聽力到最高效應

      (一)如何選配合適的助聽器助聽器的類型有很多種,如耳掛型、耳內型、耳道型等等,但考慮到幼兒耳道有再成長的空間,故不建議選配耳內或耳道型助聽器,否則需隨著耳道成長而重新購置,在經濟上不划算,以耳掛式較理想,亦便於教導兒童自行操作開關。若兩耳聽力差距不大,例如兩耳失聽皆不超過五十分貝,而其中一耳稍差,則可考慮將助聽器配在較差的那一耳即可。若兩耳中有一耳失聽達五十分貝,而另一耳聽力較佳,則兩耳皆配亦可,或考量經濟因素將助聽器配在較好的一耳。


      (二)如何養成配戴助聽器的習慣
      臨床上常見在初配助聽器時,幼兒不願配戴,或一戴上便搶著要摘下,此時父母必須瞭解,由於助聽器是將環境中所有聲音一起放大,包括噪音,故幼兒剛戴上助聽器時會覺十分吵雜而心生排斥,此時便需要一段適應期,父母需有心理準備及耐心陪伴幼兒度過此一時期,因為最重要的便是配戴習慣的養成。此時聽力師或助聽器裝配人員能夠提供的協助是安排作習時間表,在初期時配戴時間不宜過長,例如第一週,每天至少戴三小時,且選擇在家中或較安靜的場所,逐漸練習辨認週遭聲音,之後視個別狀況,逐漸延長配戴時間,並至公共場所練習。


      二、人工電子耳
      當失聽程度達重度或極重度,且試過助聽器無法得到很大的助益,此時有另一項考慮--人工電子耳。


      人工電子耳,又稱人工耳蝸植入術,其原理在於正常人內耳耳蝸有毛細胞(Haircell),這些毛細胞能把聲波轉變為電流,而在重度失聽者其毛細胞幾乎已失去功用,因此人工電子耳是一種電子裝置,將電極植入內耳,取代毛細胞功能,將外界聲音轉換成電能而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徑路,再傳到大腦皮質而感受到聲音。人工電子耳並非一般單純的耳科手術,而是屬於龐大精密的團隊醫療工作,成員需包括下列專門人才:耳科醫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學家、心理學家、社工員等。整個手術計劃要周詳嚴密,可分為術前評估及術後聽能復健。術前評估包括病史調查、一般健康檢查、耳鼻喉科檢查、聽力評估、平衡機能檢查、X光檢查及術前的評估面談,面談重點便在瞭解病人或家屬對人工電子耳的期望,並讓其了解手術的過程,並對電子耳抱以恰當的期望。術後的聽能復健則是關鍵。在手術傷口痊癒後(約兩星期到一個月不等),患者回到醫院,由聽力師透過電腦為患者作出一套個人的「電流調整圖」(Mapping),亦即根據個人狀況決定電流量刺激的大小,這決定了日所聽聲音的品質,因此不是一次就能決定好,大約三個月內需每個禮拜一次回門診進行電流調整,其實對患者而言,也是需要重新調適透過這個人工電子耳所聽到的聲音。對幼兒而言,這項工作也是一大挑戰,因為對幼兒而言,經由人工電子耳所聽到的聲音不具意義,必須透過聽語治療師一系列課程,配合語言復健,如聽音訓練、讀唇技巧、發聲方法等。由此可知,人工電子耳移植術的成功,不單指手術的順利完成,更需配合術後聽能復健的完整課程。


       


      聽障幼兒的語言治療


      復健科語言治療師廖文玲


      一、前言


      語言溝通的歷程:語言(Language)是人類思想與感情的符號化,藉它與他人傳達訊息,是人類社會體系不可缺少的溝通工具。包括書寫、說話、手勢或有系統的手語,面部表情等任何方式的溝通行為。說話(Speech)與聽力(Hearing) 是人類語言溝通的主要媒介,也是書寫語言(Written langnage)的基礎。而口述的語言–口語(Speech)為語言溝通中最便捷的方式,也是人類異於其它動物的主要特徵之一。口語產生的歷程:首先說話者的大腦必須統整思想,決定要說什麼,然後將所要表達的意念轉換成聽者能瞭解的語言符號…字彙,同時將這些字彙依正確順序排列即合乎文法規則,由大腦命令運動神經將此訊息傳遞說話肌群,包括發聲與構音器官,引起肌肉收縮,產生聲波。聲波藉著空氣一方面傳到聽者耳朵,另一方面傳回說話者的耳朵,最後經感覺神經將訊息傳至大腦。大腦再將傳入的訊息轉換成語言符號,並詮釋其意義,至此,聽者方能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同時說話者也由本身的聽覺回饋,判斷說得是否正確,而做必要的修正。在這歷程的任何一處有病變,如腦部、聲帶、顎、耳朵等,將會造成不同的言語障礙。

      語言三要素

      1、語言的形式:包括語音、構詞、語法、語調、速度等。
      2、語言的內容:語意即思想內容,人類想表達及想了解的。
      3、語言的使用:即說者與聽者的意圖,考慮情境。


      此三大要素若有任何一要素有缺陷,都會造成語言溝通的障礙。


      二、正常語言發展:


      一般嬰兒從不會說話到能與別人對答如流,須經過很漫長的階段。
      1、口語前期:零至一歲:牙牙學語。
      2、單字期:一至二歲:媽媽、喝水、抱、睡覺。
      3、簡單字:二至三歲:要去公園玩,我不要回家…。
      4、複雜句:三至四歲:爸爸帶我和妹妹搭飛機去高雄…。
      5、精熟期:四歲以上:時間用語、俏皮話、雙關語。


      三、聽障幼兒的語言發展


      聽障幼兒與一般幼兒的語言發展,都是循著相似的順序而發展的,只不過聽障者的語言發展慢,常呈現遲緩現象,而學習得到的語言質與量也比較差。根據研究:聽障兒與正常兒在剛生下的前幾個月,同樣能發出哭聲、笑聲,至牙牙發聲遊戲,但至六個月左右,因為缺乏足夠的聽覺回饋,這些聲音遊戲漸漸減少或完全消失,使得變成沈默安靜,此時期,使幼兒缺乏練習協調呼吸與喉尖發聲的活動,及口腔構音的擺位,而會影響將來開口學說話的口語控制。


      四、聽障幼兒的語言問題


      很多聽障者父母埋怨孩子到了二至三歲還不會說話,或是不理人,或有口語出現,但是只會說單字,或是說話不易被理解、聲音、構音、節律都呈現異常。因此在溝通互動、學習、情緒、教育上造成很大的困擾。所以早期診斷出幼兒聽力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對於聽障孩子須了解聽力有多差,能聽到多清楚,此時,孩子的聽障無法經由藥物或手術矯正時,則須配戴助聽器,而聽力檢查師必須給予聽障者家屬做助聽器諮商及如何給聽障孩子使用助聽器,對往後的語言復健成功與否,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五、語言治療原則:


      1、治療是一種動態而持續的過程,時常注意孩子反應,並適當改變治療的策略。
      2、治療的地點不受限制,只要是與人有互動的地點及任何時間均可。
      3、治療是一種雙向而非單向的溝通,促進兒童學習新的語言形式。
      4、父母為主要參與者,扮演統整語言活動到日常活動中。
      5、治療時因人施教,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6、治療是整體性的,必須以有意義的生活經驗帶入活動中。
      7、給好的聽覺環境--助聽器是否無噪音,說話表情要自然音量像一般大小,說話句型完整,且說話速度要放慢。


      六、語言治療方法:


      1、聽能訓練--是否有聽到聲音,如貓叫聲,做聽力測驗時的反應。
      --對聲音的大小,如救護車聲、電鈴聲。
      --對聲音的高低,如公雞叫聲、鴨子叫聲。
      --對聲音的長短,如火車開動汽笛聲,汽車喇叭聲。
      --重述聲音或指認出正確圖片。
      --能聽懂訊息的意義,如由簡單的詞彙、短句到複雜的,甚至對話。以上,主要強調聽覺,使用聽覺了解說話內容時,讓孩子學習聽多於看,如此產生交互作用結果,當聽覺接收能力增強時,口語能力也增強了。


      2、認知能力--配合及鼓勵幼兒玩各種玩具或物品,由生活中的活動得到經驗,如玩丟接球、開車、堆積木、辦家家酒等,由簡單進入複雜,訓練各種認知概念:a、相同物品配對b、相同圖片配對c、相似圖物配對d、挑選同類物品e、依物品功能分類f、依形狀、大小、顏色分類g、挑選不同類者h、相同物品或圖片的配對i、順序概念等。


      3、語彙能力--主要是讓孩子由所接收的及想要表達的象徵性符號用口說出來。訓練時以需求--如要、不要、好、不好。稱謂:媽媽、爸爸,常用物品:汽車、鞋子。由單字、重複字,進而到雙字詞等,語彙漸多時,再要求將語彙連結起來,慢慢有句法的概念。


      4、句法能力:當語彙繼續增多時,孩子便會選擇語彙連結成句,擴展語句的長度,能將人、事、物連結而表達出來,漸漸增加修飾的語詞如形容詞、副詞、介詞等,配合需求,隨機訓練各類型的語言結構。


      5、語言應用:語用:包括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行為--如表達需求、打招呼、抗議、叫人注意、解釋等等。


      七、結論


      總之,聽障孩子的語言治療不是在短時間即可訓練完成,聽障的復健治療是需有團隊合作的概念,包括耳鼻喉科醫生、聽力檢查師、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外,父母及家裡成員的合作,共同幫助聽障孩子增進口語溝通的能力,達到語言復健應有的目標。






      幼兒聽障之特殊教育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倪安寧/聽覺口語教師王文惠


      在聽障教育的歷史中,從沒有一刻像現在一樣,聽障孩童能如此發揮聽覺潛能,隨著科技的進步,大部分的失聰兒都能經由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的輔助,獲取足夠的聽力潛能來學習傾聽並發展語言。然而,科技和醫療器材僅能提供聽能上的幫助,決定孩童將來是否能運用聽能來發展語言,則需看孩童的聽能是否可以藉著適當的訓練而被激發。


      聽力損失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傳導性聽力損失:由於外耳或中耳聽力受損,使聲音無法傳到耳蝸而造成的。導致聽力損失的原因有外耳道閉鎖、耳硬化症、耳膜穿孔…等,大多數的傳導性聽力損失可經由手術或藥物來治療。


      二、感音性力損失:聽力損失部分為內耳及聽神經,此種聽力損失無法由藥物及手術治療,需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來輔助。


      三、混合性聽力損失:它除了內耳有聽力損失外,還伴隨著中耳或外耳的問題。


      目前聽障孩童學習溝通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一、手語法:手語包括手勢、表情及符號在內,聽障孩童可以很快學基本的手語,但是一般大眾並沒有接受過手語的訓練,所以聽障孩童無法以手語和一般人有良好的溝通。


      二、口語法:即一般所稱讀唇,早期的口語包括讀唇及筆談。孩童可以以口語和他人溝通,但是在某些方面會遭遇到瓶頸,例如:英文只有四十%的音可由讀唇來辨識,中文的四聲變化也無法靠讀唇辨識。


      三、併用法:此種方法是口語加上自然手語,它與手語一樣很難和大多數的人溝通。


      四、綜合溝通法:




      1. 視話法:以手勢來幫助發音。


      2. 羅徹斯特法:以口語加上指文字,指文字是把英文字母一個一個比出來。


      3. 指示法:以手勢來提示發音部位。


      4. 國語口手語:以手勢代表國語注音符號。


      5. 語調聽覺法:以口語發音,並配合身體動作來幫助孩童發音,再加上聽輔儀來輔助。


      6. 聽覺口語法:強調以傾聽來學習語言,採「一對一」教學,家長必須參與學習,且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隨時隨地幫孩子輸入。不少人對聽障者的印象大概仍停留在以手語或讀唇與外界溝通,但事實上根據專家統計,有九十%以上的孩童仍有可利用的存餘聽力,只要能配合適當的助聽器,經由聽語訓練,他們也可和一般孩童一樣靠聽和說來與他人溝通。若無存餘聽力,聽障孩童也可利用人工電子耳的幫助來學習聽和說。但前題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為零至六歲是孩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若沒有及早刺激他們的聽能,會導致聽覺系統萎縮,故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

      聽障孩童雖有如此多學習溝通的方法,但利用『聽』來學習語言乃是最好的方式,除非助聽器對聽障孩童沒有幫助,或有其他障礙不適合開人工電子耳,則可採用其他方法來訓練。除此,聽覺口語法應是最適合聽障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因為聽覺口語法是靠聽能來發展語言,也是教導孩童學習聽與說最自然、最理想的教學方式。聽覺口語法教聽障孩童用耳朵傾聽,家長應在孩子的側面或背後做輸入,如果和孩子面對面,則需以遮口技巧來鼓勵孩子使用聽能。家長將聽覺口語法教師每星期所給的目標,融入在日常生活中,以自然的語言不斷幫小孩做輸入,讓聽障孩童沈浸在聽能世界裡。


      聽覺口語法的特色


      一、採團隊合作方式:
      成員包括聽障兒童的家庭醫生、耳鼻喉科醫生、聽力師、社工人員、聽覺口語法教師、父母及所有家人。所有成員都以支持與協助父母為目標,尤以教師與家長間往來頻繁,所以雙方會有良好的溝通及關係。


      二、父母深度參與:
      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最多,因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母在聽覺口語教師的指導下,會學習到許多教學技巧和有關聽力方面的知識。他們不但在教學上積極參與,同時也明瞭有關子女的聽力變化及助聽系統之狀況。


      三、個別診斷教學:
      藉由個別診斷,教師可以依據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學習方式、聽力受損程度和目前發展狀況來教學計畫。在教學課程中,教師會營造良好的聽覺學習環境,避免其他干擾,並給予家長正確的示範,同時也引導家長參與活動並有機會充份的練習,使家長能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做良好的語言輸入。


      透過持續不斷的評估與診療,及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一個符合聽障孩童需求的教學計畫衍然而生。聽障孩童在教學課程的訓練下,就能漸漸融入家庭與社會中,並可在自然的情境中發展語言。在社會多元文化的衝擊與政府大力的推行之下,特殊教育愈來愈受重視,特殊幼兒已經不再被忽略與隔離,聽障孩童在普通班接受教育,已經是愈來愈普遍的現象。他們和一般孩童一樣可盡情發展其潛能,也可和其他人達到良好的溝通及互動,進而在有聲世界成為一個獨立、有貢獻的個體。家長們的積極參與對於聽障孩童未來的發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讓我們共同努力灌溉這個無聲世界,使它燃起一片「聲」機。






      家有聽障兒--談小兒聽障家庭之社會心理調適

      社服室社工師張嘉芳


      一年多前,因著一次偶然的因緣際會,開始與甫由英國學成歸國之耳鼻喉科林鴻清醫師合作,一起關心小兒聽力障礙族群的病患與家庭。林醫師的腔熱忱者為筆者與聽障兒家庭的接觸開啟了第一步。一年多來,在每週二上午的小兒聽障特約門診中,總不難見到許許多多焦急、難過、迷惑之家屬。在此特別來談一談聽障兒家庭之調適。當父母由醫師處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聽障兒時,大多數父母通常會有的題是:


      一、情緒問題:
      無論在帶孩子至門診之前,父母對孩子聽力問題了解多少,當父母首次由醫師處得到孩子確定的診斷時,父母的感覺多是不能置信、懷疑、否認、傷心、自責、失望、絕望或是憤怒、抱怨、不能接受…等,並且對未來不知所措、不敢想像,這些情緒反應都是聽障兒童的父母最初、也是最真實的感受。此時如何處理情緒之問題成為父母第一個需要面對的課題,無論找親朋好友分擔或求助於專業人員,都是可行之道。但需提醒的是,千萬不要因為心中難以接受而不願去面對,甚至延誤了孩子復健的時機。


      二、醫療了解問題:
      為何孩子會有聽障的問題?該如何治療?會不會影響說話?可否完全治癒?孩子是不是任何聲音都聽不見?助聽器如何配戴合適的?得配戴一輩子嗎?戴上助聽器就可以像正常人聽見聲音了嗎?…這些問題會一直重覆盤旋在父母的心裡。若父母能夠保持與醫療團隊人員之聯繫,定期返診追蹤,充分了解聽力障礙的病因與治療、避免罹患其他耳疾,以免加重聽力之損害,並認識助聽器的裝配,可減少錯誤的認知造成不必要的焦慮。


      三、資源問題:
      家長在確定孩子聽力障礙問題並配戴助聽器後,首先面臨的即是資深的問題--助聽器費用需全額自行負擔嗎?配完助聽器後該作什麼?有何社會資源可供運用?根據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目前聽力障礙患者為適用規範保護之對象,因此可申請作殘障鑑定,請領殘障手冊。除了可按殘障之等向各縣市社會局申請不同額度的助聽器費用補助外,其他受該法保護之相福利包括:憑殘障手冊可申請入特殊教育之資源班就讀,依各縣市政府規定請領殘障津貼…等。其他資源方面,有民間設立之聽語基金會或聲暉協進會,致力於協助保護聽障患者之福利。


      四、教育復健問題:
      在聽語復健之資源方面,目前有多所民間設立之聽語復健中心,以協助聽力障礙患者作專業的聽力語言訓練。尤其孩子配戴助聽器後,須經過一段時間適應,並開始接受外界聲音的刺激、學習了解聲音與語言之含意,此時較之同年齡聽力正常的孩子,往往已經在學習上有所落後,更需藉由專業之聽語復健師來協助孩子的發展與成長。在學齡兒童方面,目前許多學校亦設有聽障之資源班。而四至六歲之學齡前之聽障兒童,亦可申請入各縣市教育局所設立之聽障學前班。讓聽力障礙的患者一方面能夠正常地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加強聽能之訓練。


      結語
      聽障礙的治療復健是一段漫長的過程,父母在初得知孩子的聽力障礙診斷時,可能會不願相信而四處求醫,甚至求神問卜,直到第三個或更多位醫師告知相同之檢查結果時,父母才會較趨於接受現實,但往往已浪費了許多心力、精神,更可惜的是可能因此錯過了孩子接受聽語復健之黃金時段。因此,建議父母能儘快處理消極悲傷之情緒,替代以主動的學習,了解有關的知識、蒐集相關資訊,並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若有可能,能認識幾個亦有聽障孩童之家庭,彼此相互支持、相互分享與鼓勵,更能克服心理上之困難。總之,若能愈早投入聽力障礙的復健治療,則聽障兒之潛能將有更大的空間可以被激發出來;而只要能儘可能地降低孩子殘障的程度,更有助於孩子未來生活上的學習與自立。


      有關聽語復健機構之社會資源,本院社會服務室可提供相關資訊之諮詢。


      若您有任何問題,可至本院九樓社會服務室與社工師許組維 聯繫,或來電:02-25433535轉分機2489詢問。


      監製 :鄭頌苑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