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晚報記者鄒前俊通訊員馬偉

40歲那年,相依為命的父親去世,他因為聾啞且無獨立生活能力,流浪在鄉村。8年後,同村熱心人李長順接納這個沒有親緣關係的“弟弟”,從此結束了他吃“百家飯”的生活。今年81歲的李長順與74歲的譚之寸,在興山縣高橋鄉大槽村大山深處已相伴27年,這段沒有血緣的親情在當地傳為佳話。

李長順和譚之寸。記者鄒前俊攝

李長順與譚之寸居住的土屋。記者鄒前俊攝

八旬老哥種地七旬老弟在家玩

3月28日中午12時許,在大槽村盤山公路上行駛五六公里後,同行的村支書董蓓蕾說:“到了,他們就住上面那個土房!”

這是當地最高的一座山,山大人稀。李長順的家就在海拔1200多米的山腰間。

步行一段土路後,記者來到這棟僅2間房的小土屋。風吹雨淋​​,土屋外牆處處是裂縫。房檐下,有個男子蹲在水龍頭處玩水。記者上前打招呼,男子並不應聲,站起來轉身走進屋子,躲在木柵門後面無表情地張望。“他就是啞巴老譚。”董蓓蕾說,譚性格古怪,除了李長順幾乎不搭理任何人。

在屋旁種菜的李長順,見家裡來人,停下手中的活,拍了拍身上塵土快步走到院壩。眼前的他精神矍鑠,腿腳麻利,壓根看不出已81歲。“我這個老弟像個孩子一樣,不懂事理,莫見怪啊!”李長順比劃幾下手勢後,譚之寸從屋裡搬出幾把板凳。

最近天氣比較好,李長順把屋前屋後幾塊地的草除乾淨,準備翻開後種玉米和土豆。李長順說,以前譚之寸還會幫忙下地干點活,這幾年什麼活也不干。這樣的生活漸漸成為習慣,誰也不埋怨誰。

54歲添“弟弟” 啞巴結束百家飯

不需專業的手語,一個動作,就能在無聲的世界里溝通,兩個沒有血緣的人怎麼就成了兄弟?這還得從30多年前說起。

李長順與譚之寸兩家相距3公里的山路。李長順說:“雖然在一個組裡,很少打交道,不過他家的困難大家都曉得。”

譚之寸沒有兄弟姊妹,母親去世早,跟著父親住茅草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靠父親照顧。1981年,相依為命的父親過世後,譚之寸就在鄉村里流浪。“有幾次我在高橋集鎮上碰到他,可能是沒討到吃的,餓得哇哇叫喊,我就買點包子饅頭給他吃。”那時候李長順也沒想過把譚之寸接到家裡。就這樣有一頓沒一頓,譚之寸吃了8年“百家飯”,茅草屋倒塌後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至今,李長順還記得老村支書陳道生領著譚之寸到他家來的情形,“那是1989年6月1日的中午,陳道生說'我給你找了個伴,啞巴跟著你過我也放心'”李長順說,譚瘦得皮包骨頭,走路都走不穩。從家裡端出碗剩飯給他吃,才扒兩口就噎住了,喝了幾口水緩過勁來,接著狼吞虎咽地吃了3碗飯。

那年,李長順54歲。妻子在他39歲時就已離世。好不容易把5個兒子拉址大,而且還有兩個兒子沒結婚,一家三口年收入不過七八百元。眼前的情形讓李長順覺得辛酸,別人生怕攤上的“拖油瓶”,他一口答應下來,認了這個啞巴“弟弟”。

生病不願喝藥老哥先喝他跟樣

照顧譚之寸並非只是多加雙筷子。雖然年事已高,但行為上,他卻是個十足的孩子。常常一不留神,就從家溜出去。“我去找找,要是他在外頭摔跟頭就麻煩啦!”採訪中,譚之寸獨自開溜,半個小時沒回來,李長順連忙去尋找。好在他沒走多遠,只是坐在自家附近的坡地上玩小石子,李長順比劃著手勢,他才乖乖地跟著回去。“我剛才是哄他有東西吃,這招比較管用,哄了他20多年啦!”李長順說,平時下地干活,每隔1小時左右就要回家看一下。擔心他在家玩火,或獨自走遠了迷路、摔跤。

這是有過教訓的。5年前,李長順到水庫去放水給村民灌溉,沒發現譚之寸跟在後面。譚在一條溝渠邊絆倒摔一跤,導致右臂脫臼,“送到醫院去他死活不打石膏,只好綁起胳膊固定。那半個月都是我餵他吃飯的。”

沒有語言的交流,生病了怎麼辦?李長順從譚之寸的表情動作中學會了識別病情。只要他雙手摀著頭,或刮腦門,或皺巴著臉指哪裡,就知道他身體不舒服。“生病了把藥買回來他也不喝,要看我先喝了才肯喝。”讓李長順欣慰的是,這些年來,自己的身體狀況一直不錯;譚之寸除了每年有兩三次感冒外,也沒別的什麼病。

譚之寸的煙癮很大,而且抽自家種的生煙。兄弟倆在閣樓上鋪了兩張床。譚之寸有個壞習慣,每晚要躺在床上過足了煙癮才肯睡覺,李長順要看著他把煙抽完,親自掐滅煙頭才敢睡。

哥倆相伴27年深情感動眾鄉親

27年陪伴,沒有血緣的哥倆早已成為親人。不能言語的譚之寸,對這份親情也有了依賴。

李長順無怨無悔地照顧著譚之寸,讓陳道生非常感激。8年前的一天,陳道生得知縣福利院收容五保戶,專門找上門準備把啞巴送過去養老。李長順勉強答應了,特意做了一頓好吃的,還給譚換上乾淨的新衣服。

李長順說,準備送出門的時候他非常生氣,拿起喝水的茶缸砸到陳道生的頭​​上,死活不肯走。此後,再沒有提過送他去福利院的事了。

為了照顧譚之寸,20多年來李長順從沒出過遠門,高橋鄉集鎮是他去過最遠的地方。譚之寸喜歡吃包子、饅頭,哥倆每個月要下山兩三次,買些回來吃個幾天。周圍鄰居殺年豬,做喜事,或去兒子家吃團年飯,哥倆也形影不離。

啞巴剛上門的時候,週學成與不少村民都覺得李長順犯傻。週學成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回過頭來看,老李真是做了件善事。要不是有他照顧著,啞巴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村民楊德林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周圍鄰居都感激李長順收留啞巴的善舉,家裡有喜事或殺年豬,都會邀他們哥倆。

無法分身照顧孫兒們,大兒子李必全開始也不理解父親,如今也從最初的不理解轉變為關懷。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從山下買幾瓶酒和香煙送到山上,供兩位老人享用,“每個人都會變老,現在他倆住山上有個伴,也挺好的。現在我理解父親了,感覺他做了件不平凡的事。”

時間在不經意之間慢慢溜走,李長順和譚之寸雙雙步入老年,親情也隨著銀髮滋長而變得濃郁。“只要我活著一天能動,就會像親老哥一樣待他。”李長順說,譚之寸性格怪僻,交給別人照顧他也不放心,就希望自己能夠多活幾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