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關愛讓女兒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都說“母親”這個詞是戴在女人頭上的一頂荊冠,因為它代表著極限的付出。然而也正因為有了無私
的母愛,我們的家才是最溫馨的地方,我們蟄居於物質的地球,才有了最強大的依託。
電影《漂亮媽媽》中,鞏俐飾演的“漂亮媽媽”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母親的偉大。在蓉城也有這樣
一位母親———小天竺福聲助聽器服務部的閔家琳副教授。一次意外摔傷,奪走了2歲女兒的聽力,從
此,她致力於女兒的成才教育。今天她驕傲地說:女兒是最優秀的。30年來,她與女兒的生活軌跡,為我們演繹了蓉城版的《漂亮媽媽》。
1.寶貝女兒摔傷失聰
跟眾多知識份子一樣,閔家琳結婚和生育都比較晚。1968年,31歲的閔家琳感受到了初為人母的喜
悅。可快樂來不及細細品嘗就轉瞬即逝,1970年,女兒剛兩歲,一次意外摔傷,不僅“輕而易舉”奪走女
兒楊仕雨的聽力,也徹底改變了母女倆的人生。當醫生宣告女兒屬極重度神經性耳聾,無法治癒時,閔家
琳打了個趔趄,頓時像掉進了陰冷的冰窖,她還沒聽到女兒叫她一聲“媽媽”呢。
隨後的兩年,閔家琳一直生活在極度痛苦中,她不出門,不找朋友,半夜醒來淚流不止,體重由原來
的110多斤瘦到80來斤。“仕雨毀了,這個家也毀了”極度哀傷中,閔家琳身體免疫力急劇下降,只半個
月時間,全身皮膚過敏潰爛得不成樣子。最後,一位老師的話點醒了她:“你不在,你娃娃不是更造
孽?”從此,閔家琳的生活有了另一種軌跡。
2.兩個月教出一聲“媽”
重新振作後,閔家琳讓女兒看口形,教她喊“爸爸、媽媽……”沒幾天,“爸爸”倒是含糊地喊了出
來,可“媽媽”卻硬是叫不出來。仔細總結後,閔家琳捏著鼻子,拖長了發音教女兒叫“媽—媽—”,兩
個月後的一天,閔家琳買來仕雨最愛啃的甘蔗,來到川大足球場。閔家琳讓女兒啃一口甘蔗,再“逼”她
叫一次“媽媽”,女兒邊啃邊委屈地哭。從足球場一端到另一端,整整走了幾個小時,教了幾個小時,仕
雨終於第一次叫了聲“媽”,語調雖然生硬,閔家琳卻激動得淚流滿面,這聲“媽”讓她等得太久了。
在教會簡單的辭彙後,閔家琳開始教短語、句子,為教會一句“媽媽在四川醫學院上班”,她先買來
地圖告訴仕雨“四川”是啥概念,在什麼地方,然後又將仕雨帶到單位門口,指著“醫學院”的牌匾教。
仕雨不懂啥叫“上班”,她就帶她到工作的實驗室,以致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女兒看到瓶瓶罐罐就叫“上
班”。就是這句在常人看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話,閔家琳卻足足教了5個月。
對於辦事快、效率高、急性子的閔家琳,總結數年來的教授心得時說:“對於殘障人,我們首先要有
愛心,然後才會有耐心。”
3.又一個障礙接踵而來
仕雨長到5歲,已意識到與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她對媽媽說:“小朋友老欺負我。”這之後,她便不
出門玩了,每天呆在家裏,無止境地畫畫。她畫小鳥,畫太陽,畫能夠保護她的媽媽。
女兒已有生理障礙,千萬不能再有心理障礙。然而數十年來,閔家琳頑強地將仕雨“往健康人里拉”
,卻“始終有人把她往殘疾人裏推”。
4.希望女兒融入社會
仕雨成人了,她要工作,像正常人一樣。這也是閔家琳要她真正融入正常社會的一部分。為了這個願
望,“這輩子從不求人”的閔家琳,不得不求人給仕雨安排工作。“10年時間,求的人不下一個排”。
這期間,總有人嫌仕雨“接個電話也不行”。遇到這種事,閔家琳不忍告訴女兒,但仕雨卻能懂。如今,
她學會了電腦打字、刻蠟板、畫畫。
5.為女兒老來“出家”
一邊對女兒進行“鸚鵡學舌”法教育的同時,閔家琳一邊借著自己在原華西附四院工作之便,大量查
看醫書,一看到書報雜誌上有聾啞人的報導,就用心收集起來。幾年下來,閔家琳收集了厚厚一本資料,
其中一篇《讓更多的聾人聾而不啞》的報導,大大增加了她的信心。
1987年,52歲的閔家琳已是附四院職業病勞動衛生系的副教授,經過幾個月的思想鬥爭,她帶上收集
好的厚厚一本資料,找到了當時的川醫院一院耳鼻喉科主任徐麗蓉教授。在徐的支持下,她放棄了心愛的
實驗室、放棄了副教授的位置,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到耳鼻喉科測聽室由零開始。雖是半路“出家”,如
今,母女倆在小天竺街開了家助聽器服務部,專為聾啞人服務。閔家琳說:“這些年來,給我打擊最大的
不是女兒變聾,而是我費力讓女兒康復,女兒卻不能被社會接納,這就像把刀刺在我心裏!在我眼裏,女
兒是最優秀的,是我永遠的驕傲!”
看著站在身旁的清秀的楊仕雨,我問她最想對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她用筆在稿紙上寫下一句:
“我只能多做家務幫助她,減少她的負擔。”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