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語言是人類天生的技能嗎?(一) |
基納·考拉塔 |
關於語言的本質問題,古代學者們曾有過激烈的爭論。最近,一項關於聾啞兒童語言能力的研究,又在這—領域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是人類大腦獨有的程式編制和學習語言,還是在兒童首次接觸語言時,大腦只不過拾起了成型的語言模式? 語言是後天學來的還是先天具有的?這一實驗課題讓九歲的男孩西蒙做實驗對象再合適不過了。西蒙從其聾啞父母那裏,學來一套漏洞百齣的美國手勢語,此外,他還從學校學來—套連語法規則也不一樣的另一種手勢語。儘管父母以訛傳訛,可西蒙打起美國手勢語來卻沒有語病,這在研究人看來足以證明他汲取了自身天生的語言能力。 從兩歲半到九歲,研究人員對西蒙進行了跟蹤研究。研究報告指出,雖然西蒙沒有從父母那裏學來正確的語法,他卻能用正確的語法打出規範的美國手勢語。 很顯然,有人會提出反駁,西蒙可能看見過有人使用規範的美國手勢語。研究人員對此的回答是,他所見過的,除了父母,的確還有幾位父母的朋友,他們的手勢語也不正確,父輩們都是十好幾歲才接觸美國手勢語的,而那個年齡段學到的語言往往不夠規範。 作為調查人員,羅切斯特大學的埃利薩·L·紐伯特博士和伊利諾斯大學的傑尼·L·辛格頓博士相信,西蒙對複合句型的理解,仍基於其父母句型上的矛盾和錯誤。但他們說,西蒙能夠剔去父母的糟粕,把一些複雜的語法規則學會。後來,這項研究提交給了在聖地亞哥舉行的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一個學術會議。 紐伯特博士認為,西蒙學到正確語法規則這—事例所揭示的,也“正是專家們根據兒童如何學到語言的學說所做出的推斷”,只不過長期以來,他們一直苦於找不到證據來證實。 另外還有一些調查人員說,這一事例著實讓他們著迷。位於加州聖迭哥市的索爾克學院的神經學專家俄蘇拉·比勒基博士說:“大腦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專門適合語言的學習。這個論點一直難以找到強有力的證據。”她還說,“西蒙的事例,的確激動人心。”因為從科學的角度是無懈可擊的。“我認為很有說服力。”她補充說。 芝加哥大學的蘇姍·格爾丁·邁德博士說:“我認為他們提供的資料是無可懷疑的。”權威的語言教科書《語言的發展》一書的編輯,波士頓大學的傑恩·伯克·格裏森博士認為,她不會更深地去探討這一事例。她說,西蒙“看似學會了語言的規則”,但他沒有憑空發明語言的結構。而研究僅僅是基於一個兒童進行的,她補充說:“有意思的是,即使一個兒童有什麼非凡之處,你也無從知道其是否帶有普遍性。” 西蒙的事例,是歷經了幾個世紀的,對兒童語言研究的一個篇章,通過這些研究,科學家們希望弄明白語言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兒童只在成長過程的某段時間裏能夠學會語言。為此研究人員研究了野孩,這樣稱呼是因為這些孩子是伴隨著動物—起成長的。他們還研究了受虐待兒童,這些孩子與世隔絕,被剝奪了與人類交談和交往的機會。他們還研究了沒有學過手勢語的聾啞兒童。 研究人員說,這些研究不是純科學的。野孩和受虐待兒童還有很多其他情感和身體方面的問題,因而使你無法確定因果關係。而聾啞兒童學得的語言太簡單了,致使有人懷疑能否算是語言。 相反,西蒙得到了父母的關愛和學習語言的機會。惟一欠缺的是沒學到正確的語法和句型。西蒙的父母是先天的聾啞人,但其父母的父母是正常人。西蒙的父母沒能在兒童時期學會手勢語,而是被送到學校裏學習看口型,像大多數聾啞人的結局一樣,他們的努力未能成功。他們在十好幾歲時,才開始學習美國手勢語,結果學得漏洞百齣。 |
語言是人類天生的技能嗎?(二) |
基納·考拉塔 |
研究人員說,西蒙學會的語法規則是其父母所不能掌握的。例如,他的父母在表示動作的動詞的表達上有些問題,正確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五,而西蒙卻能達到百分之九十。 有一些美國手勢語的語法規則西蒙的父母沒能掌握,像一種叫做主題化的規則,允許表達者將句中的一個不是主語的詞做為主題。用主題化規則,羅伯特博士說:“你可以說‘約翰打了瑪麗’,如果你要強調瑪麗,可以說‘瑪麗,約翰打了’。”在將“瑪麗”放在句首的同時,表達者還要做一個特殊的面部表情,揚起眉毛,端起下巴,並繃緊鼻子下邊的肌肉。儘管西蒙的父母從不把句中的詞移動位置,但他們用特殊的面部表情來強調句中的第一個詞。“西蒙的父母似乎不知道移動規則。”紐伯特博士說,相反,西蒙“卻做的很完美”。而西蒙卻從未見過有人正確使用這種規則。她又補充說:“我不認為他是取自灌輸到頭腦中的句型,而是天生就會。” 繃白特博士說:“有一種很有趣的觀點,認為兒童必須具備很多偏好,才能夠以特殊的方式組織語言。” 例如,曾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靠其語言結構研究,開闢了語言創新時代的麻省理工學院的諾姆·喬姆斯基博士曾辯稱,世界上所有語言都有一個共性,這個共性反映了生物決定論。他相信,所有的兒童在學習語言時,都受到周圍錯誤和不完善的語言環境的干擾。但孩子們能夠挑出有趣的語法結構去學,開發掌握超出了他們所能接觸到的語言。他說:“他們知道的遠遠超過了所聽到的,他們很明顯是在自己創造。” 在另外一些研究中,格爾丁·邁德博士和她的同事,對父母為正常人的聾啞兒童進行了測試。這些兒童沒有受到任何手勢語的教育,測試的問題是,他們是否自己創造了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大約在20年前,一個普遍的觀點是不提倡聾啞兒童學習手勢語。格爾丁·邁德博士說:“父母不會手勢語,他們總想讓孩子成為聽覺世界的一分子。如果孩子學習手勢語,意味著他們永遠離開了聽覺世界。”所以父母和學校試圖教孩子們看口型學說話。“幾乎沒有哪個孩子能夠學會,但他們總是希望如此。”格爾丁·邁德博士說。 但同時,孩子們卻在創造自己的手勢語。這些語言很簡單,只是指點指點,做做手勢。格爾丁·邁德博士發現,這些孩子開始將這些手勢語連貫起來,而他們的父母卻很少熱衷於手勢語。例如,“一個孩子手指一個杯子並做出喝水的手勢,他的父母卻很少做這些組合手勢。即使做,也不用這種方式。”格爾丁·邁德博士說。 還有另一項由比勒基博士進行的研究,涉及大腦因中風造成損傷的聾啞人。她發現,在左腦的同—個區域控制所有的語言,無論是說話還是手勢語,儘管手勢語涉及的是空間活動。比勒基博士研究了一位患中風大腦右半球受損的婦女。 她是位藝術家,但不能作畫,也不能做透視圖,比勒基博士說:“但她的手勢語卻無可挑剔。”比勒基博士說,她相信“語言的學得,大多取決於生物因素”。 但是比勒基博士說,這些研究雖然讓人著迷,但仍沒能解答學習語言的能力是不是天生的。雖然聾啞兒童在沒人教的情況下,創造了一種手勢語,但是比勒基博士說“那能否算是為人們所知道的這種意義的語言,還值得商榷”。而對大腦受損者的研究,不能證明人們在學習語言之前,大腦中就存在語言區。幾乎所有研究,伯克格·裏森博士說:“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例證太少了,且大多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 但是,喬姆斯基博士不同意這一觀點。他說,人類大腦先天處於學習語言的有序狀態,這種觀點已得到“牢固確立”。他說,儘管他不需要西蒙的例子來使他信服,但是西蒙的事例表明,兒童更多地是從語言中汲取語言能力,而不是他們直接地接觸到什麼。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