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一代助聽器愈見迷你。
記者詹建富╱攝影











近幾年,位於北歐的丹麥蟬連全球「最快樂的國家」,甚至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度」。

丹麥人之所以快樂,並不是孩子們可以天天聽著安徒生童話入眠,而是這個國家透過賦稅與社會福利制度的設計,造就一個「富人少,但窮人更少」的社會,連聽損患者所使用的助聽器都由政府負擔。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因老化所面臨的聽力障礙,是所有步入中老年階段所要遭遇的問題,而且壽命越延長,有聽力障礙者越普遍,這也是銀髮族最常見的慢性病況。


北歐所建構的「從搖籃到墳墓」社會福利制度,除了從幼稚園開始到大學畢業,都不用繳學費外,連就醫也不用花錢,需要依賴助聽器的各階層人士,只要經醫師判定有聽力損失的現象,根本不需要自掏腰包買助聽器。


在丹麥有25年資歷的資深聽力師卡爾森(Carsten)指出,正常人的聽力損失是在20分貝以下,丹麥政府認為,一旦聽力損失達35分貝的患者,就可能影響人際溝通及生活品質,需要透過助聽器來「補償」其聽力。以該國僅有5百多萬人口,但每年就有12萬人配戴助聽器,也就是不論成人或兒童,幾乎有十分之一人口戴了助聽器。


由於助聽器使用人口眾多,造就丹麥成為「助聽設備」大國,全球約有50%的助聽器均來自丹麥。其中居助聽器研發與製造設備龍頭地位的奧迪康(Oticon)公司,成立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該公司總裁索忍尼爾森(Soren Nielsen)指出,該公司創始者的夫人就是聽損患者,因此更能體會與人隔絕的困擾。


尼爾森坦承,根據歐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統計,第1次使用助聽器的老人平均年齡在70歲,即使是65至74歲有配戴助聽器者的比例只有31%,55至64歲年齡層使用助聽器者,更只有17%。究其原因,除了大多數不服「老」外,應與過去助聽器的語音分辨能力讓人不盡滿意有關。


不過,尼爾森強調,傳統助聽器如同「聲音放大器」,新一代的助聽器越來越迷你,可自動過濾環境噪音(例如關車門)外,還能經由人工智慧晶片模仿人類的耳朵,讓配戴者聚焦於想要聽的語音,甚至可透過藍芽無線傳輸,連結到電腦、電視、電話、手機與iPod,不論是聽音樂或觀賞影片都能回到原音重現的目的,聽損患者一樣能享受3C摩登生活。


20歲的可蜜拉(Comilla)先天性聽障,從小到大不知換過多少組助聽器,但她說,以前的助聽器偶爾會有回音,且不能連接手機,但新一代配備藍芽系統的助聽器,她可一邊騎車,一邊聽iPod ,聽障對她而言,「幾乎沒有什麼不方便」。



●弱聽徵兆


在家中 


看電視時,音量需要開得比家人大聲。
看電視時與人交談有困難。
家人覺得你說話過於大聲。
經常沒發現電話聲、門鈴聲。



在餐廳


聽不清楚對方的談話,或聽起來很吃力。
常感覺別人說話不清晰,好像對方在喃喃自語。
有人從背後喊你,或在你背後說話,卻無法聽到。



在公司


開會時,經常聽不清楚報告的內容。
經常聽不清楚電話中的交談聲音。
對較冗長的談話或較大的聲音,容易感覺疲倦。



在社交場合


與一群人一起交談時,很難跟得上別人的講話。
聽不清楚婦女和兒童的聲音。
經常請對方重複談話內容。
常需要別人提高嗓門或靠近耳邊說話。


資料提供/林口長庚耳科主任吳哲民



【2010/06/19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