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由更新日期:2011/02/21 04:11



前言︰



開學了,聽障的孩子們渴望跟其他小朋友一樣,聽到校園裡的蟲鳴、鳥叫,跟同伴一起大聲說話、快樂地唱歌。



耳後小小的助聽器,是他們的好幫手,有了它,不只行動更自如,日子也變得熱鬧、有趣。



不過,即便只是小小的渴望,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他們期盼著,學校的老師、同學們願意相信,助聽器、電子耳並沒有超強的電磁波,不必害怕靠近他們,老師們更不要因此而拒戴FM接收器…。



記者鍾麗華、胡清暉、林曉雲、何玉華、郭顏慧、楊久瑩/調查報導



身障學生的教育中,就屬聽障兒的預後成果最好,但聽障兒的求學路卻並非都那麼順遂,有的老師拒戴接收器,讓聽障兒陷入「雞同鴨講」;校方的不友善,更讓部分孩子被迫轉學。



罹患聽障、亞斯伯格症的冠宇,便曾遭校方排擠,學校三番兩次暗示「換個環境」,終於在升小三時被迫轉學。



因為莫名的科技恐懼而拒戴接收器的老師,往往無法體會聽障孩子聽不見老師聲音的痛苦。



「人工電子耳的FM調頻接收器,電磁波遠低於手機,大概等同於收音機,老師不必擔心電磁波的問題!」教育部特教小組執秘林坤燦引述學者做過的研究,強調教育部已要求每一個特教學生入班前,校方要進行個別化教育,聽障學生入班時,老師們也會被通知做好準備,包括使用FM調頻接收器的方法等。



不過,聽障兒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依舊不是那麼順利,馬偕醫院電子耳家族病友會長李世雅說,曾有神經質的男老師對助聽器、電子耳本身的電磁波感到害怕,不願意接近小朋友,甚至出現言語、行為上排斥。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副主任邱鳳儀則指出,過去有女老師懷孕,擔心電磁波的問題,拒戴FM接收器,或是因為本身上課要戴小蜜蜂擴音機,兩者出現了干擾,或覺得戴了脖子會酸、在教室走動會碰撞很麻煩。



台北市溪山國小前輔導主任吳文德解釋,絕大多數老師都願意配戴FM發射器,但確實有些老師擔心會有電磁波,通常在學校、老師、家長進行溝通後,會採拿在手上、放在講台等折衷做法。



教育部︰接受度還須多宣導



教育部特教司補充,聽障學生不喜歡戴調頻接收器比例,比老師更多,主要是學生覺得不美觀,這部分得靠老師多宣導、多溝通。



除了老師配戴接收器的問題;聽障兒在學校有形無形的障礙也不少;例如,教室距離變電所、大哥大基地台太近,讓FM接收器受到干擾,調頻老是跑掉,經常得送廠維修;也有教室附近校園灑水設備太大聲,上課聽得很吃力。



安排聽障融合教育也應重視



另值得關心的問題是聽障融合教育,根據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聽損早療教育老師金明蘭觀察,資源班的課,北市放在早自習或課輔,新北市卻規定在正堂,小朋友沒有辦法跟同學一起上課,尤其是導師的國語課,影響語言發展與同儕的相處。



新北市教育局特殊教育科長歐人豪回應,資源班課程主要是補強孩子學習較弱的層面,哪一科弱就補哪一科,而早自習時間通常都是孩子和原班同學相處較多的時段,午休也是固定作息,反而打亂孩子原本生活。



別因溝通不良導致學習退縮



國教師會特教委員會主委陳杉吉分析,聽損學童最大問題來自對外界訊息的溝通不順暢,有時因人際溝通不良導致學習退縮。也有些家長或老師有迷思,認為聽損學童只要待在普通班進行融合教學,就一定會具有語言表達能力,但缺乏配套,或是聽不清楚,仍然無法讓聽損學童達到仿說的目的,最後還是回到特殊學校,延誤了學習時間。



陳杉吉認為,聽損學童應該要事前經過需求評估、學習評估,合適者再進行融合教學,也需要普通班老師有足夠的特教專業加以配合。



聽障小檔案



「聽障」意指無法以聽覺接受訊息,以致嚴重影響其言語的接受與表達。在國內,依聽障補助標準認定,55分貝以下的聲音聽不見,屬輕度聽障;70分貝以下聲音聽不見,是中度聽障;90分貝聲音才聽得見,則是重度殘障。



國內領有聽覺機能障礙手冊人數為11萬餘人,佔身心障礙人士約1成,全國聽障國小學童約1400人左右。



隨著科技進步,即使是先天性聽障,99%都還有殘存聽力,可藉著助聽器聽到聲音,完全失去聽力的人,則可以人工電子耳改善聽力。(記者鍾麗華整理)


 



《我要健康長大系列4》成長篇/友愛「話」解冷漠…學習變「聲」動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2/21 04:11



同樣是聽障兒,命運卻不盡相同。幸運的聽障生,不僅聽無礙,還能學無礙,甚至闖出一片天;有的孩子因為師長的無知與排擠、同學的冷落,只能落寞地望著黑板、人群…。



正面相對 他可「聽」得更清楚



早上起床,七歲的小祥自動自發地戴上助聽器去學校,活潑地跟著同學東奔西跑,絲毫察覺不出異樣,直到上課時才讓人發覺,小祥正認真地用眼睛觀察老師、同學,努力跟上進度。



導師魏慧如說:「跟小祥說話,必須靠近他仔細說清楚,最好能面對面讓他觀察,由於聽力障礙,小祥不容易專心,上課帶同學朗誦後,需要特別詢問他是否理解;安排座位、排隊時,都會將他排在前面。」



同學們都知道小祥戴著「幫他聽得更清楚」的助聽器,萬一沒聽見,就會講大聲一點,叫他一次沒回應,就叫第二次,再沒回應,就以肢體碰觸,大家從互動中,已慢慢學會及了解如何跟小祥相處。



中市東興國小一年級的律涵也算幸運,媽媽說:「律涵雖裝了人工電子耳,但由於是重度聽障,老師說的話只聽得懂七、八成,常出錯,但導師陳淑秋的體諒及協助,仍讓律涵每天可以開心地上學。」



友善接納…他們並不是大麻煩



不過,家住台中烏日的聽障兒晏寧可就沒這麼好運,她在住家附近幼稚園中班上學時,媽媽總是看到晏寧落寞地坐在角落,向老師反映,「如果再這樣對待晏寧,就不讓孩子唸了」,沒想到老師竟露出欣喜的表情,讓媽媽好受傷;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附設台中至德聽語中心為此,特別派人到幼稚園溝通,校方依舊把晏寧當成大麻煩。



幸好晏寧的嬸嬸在台中市南屯華興托兒所教書,因此晏寧跨區轉到台中市就讀,第一天放學,媽媽就看到晏寧露出燦爛的笑靨。校方的友善讓晏寧求學有了希望,媽媽知道女兒有了玩伴,不再害怕上學,她衷心祈求,女兒上小學也能這麼幸運。



聽障生的個性與成長過程,也關係到未來的命運;台中市承暉聽語中心聽力師邊憶靜舉例,聽障的阿敏小三時才植人工電子耳,講話清晰度並不理想;從小就「回歸主流」和一般生一起唸書,唸普通國中聽障班,學會讀唇,上高中後依舊沒朋友,上了大學後學了手語,還是聽不懂老師在說些什麼,活得很落寞。



聽障女孩娟娟則不同,因為個性開朗,雖然和阿敏一樣很晚才植人工電子耳,講話也沒人聽得懂,但她很敢講,還出國留學,現在則從事網路拍賣,生活過得充實開心,因為她相信命運可以自己創造。



(記者徐夏蓮、何玉華)



校園小醫典



■ 學校與老師注意事項



1.老師上課應配戴FM系統。



2.座位應安排教室中間靠前面,遠離車聲、操場等噪音。



3.協助將不清楚的訊息重述,如廣播、同學發言等。



4.避免句子過長或太過於艱深。



5.安排「小老師」幫助聽損生,協助將書翻到正確頁碼,並告知老師的問題等。



6.預先將課程主題或相關內容提供給家長、學生。



■ 家長注意事項



1.主動向老師說明孩子聽損狀況及輔具使用方式。



2.向老師說明孩子的語言表達程度及溝通模式。



3.經常使用電話及聯絡簿與老師保持聯繫。



(資料來源: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整理:記者鍾麗華)


 



《我要健康長大系列4》政策篇/補助不足…裝電子耳要排隊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2/21 04:11



住在新北市的聽損兒阿騰,原本雙耳還殘存著聽力,靠助聽器聆聽著世界的聲音。沒想到,一場意外導致右耳完全失聰,醫師評估最好裝上電子耳,但官員卻說,錢用完了,要隔年才能提出申請,阿騰媽媽四處陳情碰壁,導致阿騰整個學期都聽不到老師的話,成績也因此一落千丈。



高貴電子耳 弱勢家庭難負擔



「裝一個人工電子耳動輒八、九十萬元,雙邊助聽器也要四到十萬,平常還要維修、保養,對經濟弱勢家庭是沈重負擔!」台北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指出,香港、澳洲、韓國等,考量兒童正值學語期,早就全額補助。



反觀台灣,各縣市政府對人工電子耳補助略有差異,低收入戶六十萬元、中低收入戶四十萬元、一般戶二十萬元。在財政困難情況下,部分縣市名額有限,基隆市三名、雲林縣四名,人口眾多的新北市也僅十名;南投縣每年兩名,第三名申請者要視情況而定,苗栗縣則編列一百二十萬元,最多只能讓兩名低收入戶申請。



新北市社會局解釋,身障輔具非常多,人工電子耳只是其中一項,且為侵入性輔具,評估的主要關鍵在於有沒有恢復聽力的可能與需求,目前維持每年十個名額,當年沒有申請到,則優先遞延到下一個年度。



學習無法等 各地應增補名額



至於耗材維修也是不小開銷,台北市聽障者聲暉協會總幹事傅鳳雲說,電子耳一根電線就要五、六千元,協會呼籲政府提供耗材補助,直到去年北市府才同意,但補助卻偏低。



國教師會特殊教育委員會主委陳杉吉認為,助聽器、電子耳是聽損學童最仰賴的溝通工具,「孩子學習無法等!」縣市政府應視實際需求增補名額,避免延誤學習。



內政部社會司表示,將行文設限的縣市檢討補助規定,要求依照預算寬列補助,避免影響學童學習。另社會司正檢討補助項目規定,研議將電子耳的耗材也納入補助。



林鴻清強調,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千分之六,比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發生率還高。政府早在七十四年全面補助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卻遲未把聽力納入必要檢驗項目。向其他縣市建議,得到的回應則是「再說吧!」令他既失望又無奈。其實新生兒出生後三十六小時進行聽力篩檢,就算是雙側聽力受損,經過治療也能擁有幾近正常聽語發展,可惜政府不願把錢花在刀口上。



(記者鍾麗華、胡清暉、林曉雲、邱紹雯、林恕暉、何玉華、楊久瑩)





 


《我要健康長大系列4》親師的話/家有聽障兒 打開心門多傾聽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2/21 04:11



多數人「聽」話,都是揀自己想聽的,往往還沒聽完,就搶著回話;但聽障者除了必須加倍用心傾聽,還要察言觀色,揣摩對方的想法,他們最重要的「聽覺」器官,是「心」而不是「耳朵」。



同樣地,聽障兒的父母必須付出更多耐性與愛心,扮演孩子的重要橋梁,這些孩子對很多事的觀察敏感細膩,父母們只要找對溝通方法,打開心門,親子情感將更為順暢。



上帝為聽障者關了一扇窗,必定會為他開另一扇窗,海倫凱勒、貝多芬都是例子,師長可協助發掘,多一些愛心給聽障學生。多數聽障兒失去聽力,反而少了外界干擾,更能專注,進而發展出特有的興趣或專長。



(資料來源︰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許添盛醫師/整理︰記者楊久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