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第二屆聾人之路會議』我感
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 聲暉雙月刊 / 八卷四期 英國曼徹斯特沙佛大學研究所 林芝安
|
|
前陣子(七月八日)從英國曼城搭機飛往美國華府參加為期一週的第二屆聾人之路會議 (Deaf Way II Conference),地點在比台北世貿中心還要大的華府國際會議中心大樓舉行,參加者來自世界一百多國,總人數接近九千人。第一天晚上的開幕儀式所安排的盛大活動涵蓋來自地主國美國,中國,古巴,香港,澳洲,捷克等國的精采歌舞表演。這個籌備數年的超大型國際會議活動全部由聾人自己包辦,也證明在溝通無障礙的環境下,聾人也能做得和聽人一樣強勢與出色。這國際大型活動顯示出受過高等教育的聾人學術與社會團體自主性格的提高,意識出在先進國家聾教育機會與人權觀念普及後,聾聽社會地位平等的重要性。
第二天起陸續碰見一些從台灣來取經觀摩的聾界前輩,如楊炯煌及陸萳洲夫婦,褚錫雄先生及林庚翰先生等。真是他鄉遇故人,彼此用台灣手語溝通,感覺格外親切。還有在本地深造兩年的周千湘小姐和我們相聚,平常大家分別穿梭於不同主題的講座,例如聾學術研究,反歧視法令,手語翻譯,社區服務,聾文化,就業服務,語言發展,人工電子耳,醫療輔具,聾聽家庭教育與輔導,心理諮商,學習支持服務,電腦視聽科技,聾人權益運動與宣導,等等琳瑯滿目的演講場合中學習先進與發展中國家的經驗,來探索適合未來台灣本土的聾福利與教育等種種服務模式。
整體而言,這國際會議其學術研究價值並不高,但就實用性的社會服務項目而言,仍有一些堪稱國際先例的實施經驗可供國內參考。例如,對聾人及其家庭的臨終關懷服務。即將現有的臨終關懷服務措施擴展到重症聾人身上,並對醫療照護者提供有關聾人文化社區等知識與手口語溝通實務訓練,加上訓練有素的聾醫護人員所組成的醫療團隊,來提供適合聾人的臨終關懷服務,讓其在離世之前最後的短暫日子裡能走得有尊嚴。想到兩年前正值英年的陳沂君先生車禍重傷辭世之前幾天,如能有這樣高品質的人性服務,或許正可以幫助他留下清楚遺言以交代身邊的至親好友,適時滿足其最後心願,或協助完成其未竟雄心。
放眼國內近幾年來,政府與民間團體對聾人服務的項目已漸趨多元,以滿足教育,醫療,就業,與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之不同需求。其實今日之進步情形與早年聾人生活的窮困潦倒之苦狀可說是一日千里。想到當年留美歸國的聾界前輩如楊炯煌與趙建民等人,在周圍充滿語言障礙的環境下,單打獨鬥地與政府爭取聾人權益的情形,似有生不逢其時的唏噓及身為悲劇英雄的感嘆。
一位在曼大拿到聽力學博士的來自賽浦路斯的好友也來參加此會議並發表研究論文,她也感受到強烈聾人學術思想與團體意識的抬頭,社會自主性格的提高,讓其更深入了解聾人語言及文化。從事聽力學研究的人往往受限於圖表儀器所提供的表面資料,於是把聽力問題附加在許多無辜的聾人的身上,反而忽視聾人性格本身最真實的一面。聾學術研究,聾教育與家庭,及社會服務的提供等其實是一種多重科系整合的領域,需要各方面學者專家,家長團體與社會人士的參與,在充分尊重聾人自主性格的前提下,群策群力,來開創出兼顧共通性,個別性與特殊性的服務聾人與家庭的層層社會生活福利體系。
|
引用:
http://www.enable.org.tw/res/detail05.php?id=29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