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


本文原作時間:2004年   


摘要


近年來,聽覺處理異常(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簡稱APD)已逐漸引起國人的注意,也因此,該採用哪些工具,俾便及早鑑定出這類孩童,遂成為國內聽語界及特殊教育學界所關心的議題。本文旨在介紹臨床上常用以鑑定聽覺處理異常孩童的「低通過濾語詞測驗」(Low Pass Filtered Speech Test),以期讓國人對該測驗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進而有助於研發相關測驗時之參考。全篇共分為「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發展」、「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特色」、「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種類」及「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相關研究」等部分說明。


關鍵詞:聽覺處理異常、低通過濾語詞測驗、測驗、兒童


一、前言


根據美國聽語學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簡稱ASHA)的定義,聽覺處理異常(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簡稱APD)的孩童可能在聲音辨位(sound localization / lateralization)、聲音辨別或結構型態辨識(auditory discrimination or pattern recognition)、聲音時長處理(temporal resolution)、遮蔽(masking)、溶合(intergration)、時序(ordering),以及在聲音減弱或競爭聲音下的聽覺表現(auditory performance decrements with competing or degraded acoustic stimuli)等聽覺能力上遭遇困難(ASHA, 1996;引自Chermak & Musiek, 1997, p.3)。然而,由於這類孩童的周圍聽覺系統尚屬正常,在接受傳統的純音及語音聽力檢查時,往往會得到正常的檢查結果而使其聽覺上的問題遭到漠視,因此,傳統的聽力檢查並不能用來鑑別這類的孩童(陳小娟,2002)。


Keith指出(1982),用以鑑定聽覺處理異常的工具,大致可分為電生理測驗(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及語音聽力檢查(Speech audiometry)兩大類。前者包括聽小骨肌反射閾測驗(Acoustic reflex test)、聽性腦幹誘發反應檢查(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簡稱ABR)等。至於後者,則以語詞測驗為主要的施測工具,包含雙耳異訊測驗、雙耳混音測驗以及單耳測驗等(Burleigh, 1985;引自陳小娟,2002, p7),其中,「低通過濾語詞測驗」(Low Pass Filtered Speech Test)即是使用極廣的單耳語詞測驗之一。


二、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發展


所謂的「低通過濾語詞測驗」乃是透過儀器把語音中的高頻率線索去掉,讓低頻部分的語音能量通過的一種語詞測驗,係由義大利籍醫師Bocca、Calearo和Cassinari在1954年率先發展出來(Bellis, 1996; Baran & Musiek, 1999; Martin & Clark, 2000; Silman & Silverman, 1991),最早被用在鑑定顳葉腫瘤的成年病人身上(Calearo & Antonelli, 1973; 引自Keith, 2000, p. 347)。


其後,由於研究發現,具有聽覺處理異常的孩童在「過濾語詞測驗」的表現亦不佳(Willeford, 1976; 引自Keith, 2000, p. 347),於是「低通過濾語詞測驗」遂被用在聽覺處理異常孩童的鑑定工作上。


三、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特色


「低通過濾語詞測驗」係屬於單耳低冗贅語音測驗(monaural low - redundancy speech test),亦即以單耳進行測驗,以瞭解受測者的聽覺閉鎖(Auditory Closure)能力(Bellis, 1996)。施測者可經由不同的頻率切點(cut-off)以及過濾斜率(filter slopes)達到不同的施測結果(Keith, 2000)。


施測時,一般以介於55dB HL到70dB HL之間的舒適音量(comfortable intensity)呈現刺激音,並且以受測者能理解的字詞做為施測的材料。答題時,受測者要複述或指出聽到的字詞或對應的圖卡(DeBonis & Donohue, 2004),所以必須顧及受測者對測驗語詞的理解能力。施測後,分別計算單耳答題的正確率(一般以百分比表示),然後將受測者的平均得分及分數範圍,與聽力正常者的表現兩相比較。


當語音被過濾後,雖然對大多數聽覺正常或聽神經系統正常的人而言,可以正確地聽出目標字,不過對於聽覺處理異常的人來說,表現卻很差(Baran, 1997; Keith, 2000)。此外,Willeford(1980, 引自陳小娟,民2002, p7)發現,有聽覺處理異常的孩童,其在純音聽力檢查、語音閾(SRT)及語音聽辨等結果大多正常。由此可知,在以本測驗鑑定聽覺處理異常的個案之前,必須先把周邊聽力損失的因素排除掉,以免造成誤判。


四、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種類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低通過濾語詞測驗」計有下列6種:Willeford 字詞仿說測驗(Willeford Filtered Speech Test)、Ivey字詞仿說測驗(Ivey speech test)、圖片指認低通測驗(Filtered World Identification by Picture Test)、低通填詞測驗(Filtered Speech Subtest)、NU-6低通語詞過濾測驗(Filtered NU-6 list),以及華語版低通語詞測驗。其中,Ivey字詞仿說測驗及NU-6低通語詞過濾測驗是目前使用最廣的低通過濾語詞測驗(Bellis, 1996)。茲依照測驗發展的順序,逐一說明如下,並整理如表二所示:


(一)Ivey字詞仿說測驗(Ivey filtered speech test)


本測驗是由Ivey於1969年所提出(Bellis, 1996),施測時,係以500 Hz為頻率切點,之後每音程衰減18 dB,以50 dB SL (SRT or PTA)為刺激音量。


Ivey曾以20名年輕聽常者為對象,進行施測,結果得到74%至98%的辨識率,並以之建立常模,並以平均數以下兩個標準差做為判斷聽覺處理異常的切截點(Willeford & Burleigh, 1985)。


(二)低通填詞測驗(Filtered Speech Subtest)


本測驗係由Flowers和Costello於1970年所提出,以填充句(fill-in-the blank sentences)做為施測材料(Willeford & Burleigh, 1985)。施測時,將關鍵字以960 Hz的頻率切點進行過濾,以舒適音量進行施測。施測年齡為5歲及以上。由於作答時需指出所聽到句中關鍵字的對應圖片,所以受測者需具備良好的視動技巧。


Willeford和Burleigh(1985)指出,本測驗若用來評估孩童的語言能力,效果會比用來評估聽的能力更佳,所以即便受測者未通過本測驗,也很難用來解釋其聽的能力不佳。


(三)Willeford字詞仿說測驗(Willeford Filtered Speech Test)


Willeford字詞仿說測驗係由Willeford於1977年時提出,共有2個表單,每個表單各有50個單音節字,語音係發自於男性。本測驗的頻率切點為500 Hz,之後每音程衰減18 dB(Baran, 1997)。施測的儀器包括單軌(single-channel)錄音機、聽力測定計(sound level meter)及耳機。施測時,以舒適刺激音量施放於單耳,受測者需複述聽到的字,因此受測者的說話語音必須清晰。
本測驗的受測者年齡,最低可至6歲(Willeford & Burleigh, 1985)。不過,本測驗在施用上亦有其限制,比如對年紀幼小的孩子來說太過困難(extremely difficult),而且本測驗並沒有提供範本(practice item)供受測者練習。此外,各耳均須聽完50個字,如此將使測驗十分耗時。


(四)圖片指認低通測驗(Filtered WIPI Test)


本測驗係由Willeford(1977)所提出,乃參考Ross和Lerman在1971年所發展的單音節字,做為施測的表單,播放時為男性語音(Willeford & Burleigh, 1985)。施測時,頻率切點為500 Hz,超過者每音程衰減19 dB,以舒適音量進行施測。儀器設備為單軌錄音機及耳機。


作答時,由於受測者僅需指出所聽到的字之對應圖片,所以可以施用於已具備視動技巧(visual-motor skills)的年幼孩童。大抵而言,本測驗對孩子來說頗為容易,而且也適用於構音障礙或無口語能力的孩童,因此可取代難度較高的字詞仿說測驗。


(五)NU-6低通語詞過濾測驗(Filtered NU-6 list)


由美國西北大學所發展的NU-6語詞表(NU-6 list),也是臨床上經常被使用的「低通過濾語詞測驗」(Bellis, 1996)。本測驗的測驗材料有錄音帶版及光碟版。前者係由男性說話者錄音,後者則是女性說話者,均有4個表單(Bellis, 1996)。


本測驗的頻率切點有500 Hz、700 Hz、1000 Hz和1500 Hz,其中,500 Hz、700 Hz和1000 Hz的常模由Wilson和Mueller(1984)找出;1500 Hz的常模則由Bornstein、Wilson和Cambron(1994)建立(Bellis, 1996)。Bellis(1996)指出,由於頻率切點設定在500 Hz時,對聽常者來說難度很高,因此臨床上很少人使用。


(六)華語版低通語詞測驗


華語版低通語詞測驗是由國內學者陳小娟於民國87年所提出,係以5到11歲、20到30歲,以及60到70歲等三組聽常者為施測對象。本測驗以960 Hz做為頻率切點,施測儀器為錄音帶、耳機及放音機(陳小娟,1998)。


測驗的材料包括1張練習圖卡和10張正式圖卡,題目以錄音帶備妥。測驗內容共分為「意義近」(1~3題)、「二項記憶」(4~6題)及「調號近」(7~10題)等三部分。施測時,先讓受測者做練習題,做完後需中斷片刻,以確定其是否瞭解作法。若瞭解,則進行測驗。


測驗中,試題不可重唸,各題間中斷時間的長短,由施測者依受測者的作答速度予以控制。答題時,可重述聽到的字或指出圖卡。計分方式為答對一題給一分。


五、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相關研究


自「低通過濾語詞測驗」被提出之後,遂有多位學者針對該測驗進行多方面的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有關腦部病變的研究


有關本測驗施用於腦部病變患者的研究,Lynn和Gilroy(1977; 引自Silman & Silverman, p.216)針對35名顳葉腦瘤的患者進行「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研究發現,74%的受測者產生對側耳效應,3%有同側耳效應,而有24%的受測者表現正常。


其次,根據Baran、Musiek和Reeves(1986, 引自Silman & Silverman, p.216)針對8名胼胝體前部損傷的患者所做的研究中顯示,受測者手術後在「低通過濾語詞測驗」上的分數與之前的成績相比,並無多大的差異。


(二)有關敏感性的研究


有關「聽通過濾語詞測驗」的敏感性問題,Lynn和Gilroy(1977, 引自Baran & Musiek, 1999, p. 383)曾以34位顳葉受損患者以及27名頂葉受損患者為施測對象,探討「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敏感性。結果顯示,有74%的顳葉患者出現對側耳缺陷,而74%的頂葉患者則表現正常。


而在Chermak和Musiek(1997)的研究中,研究者針對18名中樞聽覺系統損傷以及20名輕、中度耳蝸聽損(cochlear hearing losses)者進行「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結果顯示60%的受測者為真陽性,30%為偽陽性。


(三)有關年輕與老化的研究


陳小娟(2002)針對60到70歲(實驗組)以及20到30歲(控制組)的聽常者,以「低通過濾語詞測驗」進行施測。結果顯示,即便實驗組的得分高於90%,卻仍顯著低於控制組。由此推測,老年人或許因為聽覺系統老化的緣故,致使其得分遠低於年輕人。因此,「低通過濾語詞測驗」在年輕與年老的聽常者間,具有區辨性。


(四)有關聽常兒童中樞聽覺功能年齡效應的研究


陳小娟(1998)針對普通幼大班至小三(1164人)、資源班小一至小三(422人),以及啟智班小一至小三(312人)的聽常兒童,共計1898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得分會隨就讀年級之增長而呈現成長的趨向。


之後,陳小娟(2002)分別以184名6到11歲的聽常兒童,以及33名植入人工電子耳的孩童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均發現,中樞聽覺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且一般聽常兒童大約從7歲起,即已具有可得到滿分的作答能力。


(五)有關聽常兒童就讀班級型態與性別的研究


陳小娟(1998)以普通班幼大班至小三、資源班小一至小三、啟智班小一至小三的聽常兒童,共計1898人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分數會因兒童就讀之班級型態而有顯著差異。同一年級中,測驗得分由高至低之順序為普通班兒童、資源班兒童、啟智班兒童。至於得分與性別之間,亦呈現顯著相關,且男童得分高於女童


總上所述可知,採用「低通過濾語詞測驗」評估顳葉損傷的受測者,患者的反應並不一致,即便兩腦半球路徑受損,其施測結果仍然正常,並無多大差異。其次,「低通過濾語詞測驗」對於腦幹及皮質均具有敏感性,不過對於腦幹病變患者而言,並無法得出一致性的結果。再者,「低通過濾語詞測驗」不僅可用來區辨年輕與年老聽常者的聽覺功能,亦可區辨不同安置類型的聽常孩童之聽覺功能。此外,聽常兒童及植入電子耳的孩童在「低通過濾語詞測驗」的得分均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成長,且男童的得分高於女童。


六、結語


在國外,專門用來鑑別聽覺處理異常的語詞測驗相當多,單僅「低通過濾語詞測驗」即有數種工具可因應不同的受測者進行施測。反觀國內,截至目前為止,針對聽覺處理異常所發展的鑑定工具仍舊有限(陳小娟,2002),因此,如何加速發展質量俱精的施測工具,俾便鑑別出具有聽覺處理異常的孩童,進而及早介入,實為國內醫學界、聽語學界及教育界所應重視的議題。


七、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陳小娟(1998)。聽覺中樞功能篩檢測驗。台南師院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9-63。


陳小娟(2002)。中樞聽覺系統功能異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溝通障礙教育研究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9-2314-B-017-001。


英文部分


Baran, J. A. (1997). Speech perception test materials for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assessment. In L. L. Mendel & J. L. Danhauer, (Eds.). Audiolog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speech perception assessment. San Diego, CA.: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Inc.


Baran, J. A. & Musiek, F. E.(1999).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the centeral audiotory nervous system. In F. E. Musiek & W. F. Rintelmann, (Eds.).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hearing assessment. Allyn and Bacon.


Bellis, T. J. (1996).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the educational setting: from science and practice.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Inc.


Chermak,G. D. & Musiek, F. E.(1997).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new perspectives.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Inc.


DeBonis, D. A. & Donohue, C. L. (2004). Survey of audiology: fundamentals for audiologist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Keith, R. (1982). Central Auditory and language disorders in children. College Hill Press. San Diego, CA.


Keith, R. W. (2000). Diagnosing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children. In R. J. Roeser, M. Valent, & H. Hosford-Dunn, (Eds.). Audiology Diagnosis. New York: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Inc.


Martin, F. N. & Clark, J. G. (2000). Introduction to audiology. Allyn and Bacon.


Musiek, F. E. & Baran, J. A.(2002). Central auditory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 involvement. In J. Katz, (Ed.). 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Stach, B. A. (2000). Diagnosing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Adults. In R. J. Roeser, M. Valent, & H. A. Hosford-Dunn, (Eds.). Audiology Diagnosis. New York: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Inc.


Silman, S. & Silverman, C. A. (1991). Auditory Diagnosi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Academic press,Inc.


Willeford, J. A. & Burleigh, J. M.(1985). Handbook of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children. Grune & Stratton,In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