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年03月17日 11:09
來源:新京報 作者:蔡東進



現在國內電視裏的手語叫“文法手語”,制定的人實際上是“聽人”。“聽人”方便學了,直接對應文字就可以,但聾人學起來很困難。


蔡東進 旅美學者


上週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出差,我順便拜訪了美國惟一一所聾人大學——加勞德特大學。在這所大學及其附屬學校,學生可以完成從小學到博士的所有課程。更特殊的是,這所大學的畢業證由美國總統親自簽發,這在美國也是獨此一家。為什麼會是這樣?


緣由要從150年前說起。當時民間的聾人教育已經開始,此學校的前身就是美國著名聾人教育家加勞德特到法國考察後開辦的。當時,美國內部面臨內戰和分裂的危險,但總統林肯還是批准了國家撥款接辦此聾人學校的法案,總統為畢業生簽字以示國家對聾人和殘疾人事業的支援也是法案內容之一。可惜,林肯等不到第一屆畢業生就遇刺身亡了。他的繼任格蘭特總統成為第一位在畢業證上簽字的美國總統。


在政府撥款和提供免費土地的支援下,學校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聾人獲得了高等學位。他們不但在園藝、手工、工程等聾人傳統就業領域有了廣泛發展,更擴展到不同領域,包括體育。他們的發明不但造福于聾人,而且給“聽人”(普通人)帶來福音,包括電腦上的TTY(一種文字終端)。難怪在大學接待處展覽室內有很大的標語:除了聽力,(正常人)能幹的事聾人全都能幹。


聾人的能力提高了,但社會並沒準備好接納他們。1988年爆發了著名的“我們要聾人做校長”事件。


事情經過是:像往屆一樣,學校董事會開始挑選下一屆校長,三位候選人中有兩位是聾人。也像往屆一樣,董事會挑選了其中惟一的“聽人”作為校長。但這一次,所有的學生、教師、校友聯合起來,展開了抗議運動。抗議遭到學校董事長的回應:聾人在正常社會中行不通。憤怒的學生包圍了董事會住所,又組織到白宮遊行。聾人社區的學生運動發展成了民權運動,得到了媒體的支援,贏得了大眾的心。短短一週之內,抗議取得了成功,原校長和董事長辭職,聾人當了校長和董事會的多數。


反思回來,這實際上是代表性的問題。聾人能最好地代表聾人的原生態和需求,尤其是他們具備這個能力之後。


帶我參觀的學生導遊講到這一段歷史時,真是“手舞足蹈”。“聽”得候選學生和家長也心情激動,不停地用手語比劃著,好像是RAP速度的舞姿。這時,我身邊一對老夫婦輕聲告訴我:他們的一位好友就是這個大學20世紀60年代畢業的聾人。在他們小時候一塊兒玩耍時,如果她學了好朋友的手語,雙方家長都會打她們的手心制止。說是害怕聾人孩子有了手語,就不去學“聽人”的說話了,以後無法和“聽人”交流。


那時,聾人的權利得不到重視,他們要適應“正常人”的需求,減少給人的麻煩。直到“我們要聾人做校長”事件兩年後的1990年,美國通過了“美國殘疾人法”,殘疾人的權利才真正在法律層面得到重視。


寫到這裡,我想到國內的電視臺在播新聞時,右下角會出現一個畫中畫手語解說,真是時代的進步。尤其是像全國兩會這樣的大事件,“手語新聞”可以讓殘疾人更好地增進社會參與。然而,國內的朋友告訴我,現在中國電視裏的手語實際上是給“聽人”看的。


我大感吃驚,對朋友說:“我有位研究語言學的朋友,告訴我手語也有很多種,美國手語和中國的就不一樣,中國手語也有多種,就像不同的方言。是不是這個原因?”他說:“是,也不是。”原來,現在電視裏的手語叫“文法手語”,制定的人實際上是“聽人”,他們是按“字”一個個拆分,而不是按意思或詞為單位做一個動作,好像“看見”這個詞,就被硬拆成“看”和“見”兩個動作。這樣一來,“聽人”方便學了,直接對應文字就可以,但聾人學起來很困難。所以,聾人有一套非官方的手語,叫“自然手語”,和電視裏的官方手語不一樣。


我又把美國60年代要聾人學說話,少用手語的情況講給他聽。他說,現在中國的聾人教育也還是這樣以“聽人”為本位,重點是學說話。結果聾人學了半天說話,“聽人”也聽不懂。


究其根本,還是聾人的權利重視不夠,而聾人也得不到很好的代表。很難設想聾人會設計出聾人看不懂的手語,設計者一定不是聾人。這種話語權和代表比例,需要進一步增強,更期待聽到聾人的聲音,期待聾人能得到更多的關懷。聾人,本是你我中的一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