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程師張日耀為了令母親重拾聽力,賣了3層樓花7年時間研發效用更佳、減少雜音的助聽器。

 工程師張日耀為了令母親重拾聽力,賣了3層樓花7年時間研發效用更佳、減少雜音的助聽器。

電子電腦工程師張日耀,80年代中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電腦工程學,85年返港,是香港第一代IT人,他研發過製造業自動化系統及「地效飛行器」(超輕盈飛機),由構想到實物呈現眼前,他想到,也做到。近14年,他致力研究助聽器,背後有一個感人故事。

不知媽媽聽障已10年

2003年沙士期間,張日耀公司生意較淡靜,多了時間與家人一起,赫然發現七十多歲的媽媽聽力退化得嚴重,據家人透露,她在六十多歲時已出現聽力問題。

當時張媽媽的情況是:把收音機聲音開得很大,聽電話時對方叫破喉嚨都聽不到。想到配助聽器卻無從入手,求醫後醫生轉介至聽力中心配對,也局限於某幾隻大牌子壟斷。

 

張媽媽戴上兒子研發的助聽器,又自豪又開心。(被訪者提供)

 張媽媽戴上兒子研發的助聽器,又自豪又開心。(被訪者提供)

這些助聽器一來貴,二來配極都不合適:第一個助聽器,用了一會便出現問題,接收到的聲音嘈吵到令媽媽不能接受,調校也調校不到,又買第二個,結果我配了三、四套助聽器給她,價錢由7,000元至3萬元也無法改善。

張媽媽情緒變得低落,想放棄了,跟兒子說:「你們不要再搵我、再見我了!」助聽器擱在一旁,不想再戴,實在太辛苦了。

噪音雜音一併接收

沒想到助聽器幫助不了,反為患者帶來困擾,張日耀解釋:

早年的助聽器有一大問題:把聲音放大,連其他的雜聲、噪音也要一併接收,助聽器把所有聲音一齊轟你,正常人的腦部會將不想聽的聲音有選擇性地除掉。助聽器面世了幾十年,都解決不到這關鍵。

研發基因在他血液裏流動,結果又親身上陣開展研究。

我先了解製作助聽器困難度是否那麼高,發覺都不是啊,我先找三、四個人組成研發團隊,把之前買下的助聽器打開來看,發現內裏技術不高。

一頭栽進研發領域,但在研究過程中,他承認是有點低估了。

在聲音處理上確有困難,要取得突破令聾人選擇性接收聲音絕非容易。我們致力在研究,助聽器需要智能性的把當事人要聽的聲音放大,不需要聽的聲音消減。

媽媽永遠是頭號支持者

足足花了7年,他與團隊終研發出世界第一部成功運用「波束成型」技術,超高清晰度的助聽器面世, 解決了聽障者不能在嘈雜環境下清晰聆聽對方說話,且在不同環境下,可隨意調校適合自己的聆聽模式或狀態。踏入2019年,研究已進行了14年,助聽器已出至第3代,技術已臻成熟。

 

張日耀自小愛聽歌,長大了玩HI-FI,對聲音方面很敏感。將心比己,深明聽障人士之苦(陳偉能攝)

 張日耀自小愛聽歌,長大了玩HI-FI,對聲音方面很敏感。將心比己,深明聽障人士之苦(陳偉能攝)

張媽媽順理成章是他的支持者,由第1代至目前第3代都有用。他媽媽接近90歲了,落街飲茶都戴着兒子窩心的心血結晶。

她開心又自豪,兒子替她解決了困擾多時的問題,我不時有新產品讓她嘗試,像換手提電話般。

燒銀紙的研發

他的成功當然不是一蹴而就,最初7年其實一直在「燒銀紙」,期間給幾百個聽損人士試用,技術不成熟不推出,當中無任何收入。

研究最困難的,是夠不夠錢燒。幸好我之前儲落幾層樓,不夠錢賣一層,總共賣了3層。很多朋友笑我,如我沒賣樓,如今靠這幾層樓仲發達。

張日耀卻不這樣看,他回望初心都是想幫聽障人士。

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有聽障者,尤其落後國家患者更多。一個人買了有效用的助聽器,除了本人,更令整個家庭受惠,使彼此關係回復和諧,這也是回報了,也不是錢銀可衡量。

撰文 : 周美好 TOPick記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