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與醫生建立有效溝通,聾人時常不願去醫院看病;向民警問路很費力,聾人出行困難也不少……9月24日是第49屆國際聾人節,申城的聽障人士在歡度節日的同時,也迎來一個好消息:滬上誕生了首批50名專業手語翻譯員。這是上海市第一批透過市職業技術培訓中心鑒定的專業手語翻譯員,也是國內第一批獲得國家資質認可的手語翻譯員。
申城首批專業手語翻譯員昨天獲得職業證書。 文匯報記者 郭一江 攝
這些獲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頒制的職業證書的手語翻譯員來自上海市各行各業,其中不乏教師、醫護人員、公安幹警、大學生以及各類服務性行業的從業人員。幫助聾人,實現無障礙溝通,是他們的共同心願。獲得中級手語翻譯證書的邢曉燕是華山醫院一名護士,這位白衣天使告訴記者,目睹聾人看病難的經歷,是她下決心學習手語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上海市共有聽障人士17萬,手語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記者從上海市殘聯獲悉,本市的手語普及工作也已從一般性推廣培訓,逐漸向行業性培訓拓展。今後,本市醫務、銀行、社保等系統的行業培訓中都將加一門手語課,滬上首批高級手語翻譯人才不久之後也將誕生。
手語是座溝通的“橋”,然而聾健之間要真正實現有效溝通,對“橋”也頗有講究——必須推廣中國手語。由於手語也有中國手語和方言手語之分(相當於普通話和方言的區別),這給許多聾人之間以及聾健之間的溝通帶來諸多障礙。為進一步實現資訊無障礙溝通,聾健雙方正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一些手語翻譯員告訴記者,儘管他們學習的是中國手語,但為了學以致用,也擴充學習了上海方言手語。另一方面,由上海東方國際手語學校出版的國內第一套《中國手語》實驗教材已進入本市聾啞學校的課堂。這套教材也為廣大聽障人士提供了便利:習慣使用方言手語的聾人學習中國手語,也有標準的“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