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榮興/中正大學語言所副教授
很多人誤以為不同的語言可以透過逐字翻譯的方式來理解,例如
將中文「小心滑倒」的標語翻成英文「Slip carefully」,殊不知不同的
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與認知,按語言表面形式來翻譯,不但無助於彼此
的理解,還可能引起誤解或笑話。
過去很多特教人員或老師以為,只要用手語按中文的詞序逐字打
出,既可以讓聽障學生學會中文的使用,也便於聽人學習手語。這種
按照中文語法所發展而來的手語稱之為「文法手語」,有別於聽障朋
友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自然手語」。
「文法手語」的立意雖然很好,但卻忽略了語言背後的文化與認
知基礎,多年來實施的結果並未能有效的提升聽障朋友的中文能力,
反而造成了很多溝通上的問題。例如,有位聽人朋友跟聽障朋友溝通
時,將中文「門都沒有」以手語按中文的順序逐一打出,以為聽障朋
友可以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概念,沒想到這位聽障朋友帶著疑惑的表情
反問:「房子沒有門,怎麼進去?」將中文「門都沒有」逐字翻譯成
手語,正如將它翻成「No door」的英文,不但會引起誤解,也會鬧
笑話。
聽障奧運今隆重登場,舉辦這次大會除能提升台灣國際知名度
外,更重要的是讓更多聽人朋友了解到聽障朋友的存在,他們除了溝
通的方式不同之外,其他部分其實與聽人無異。而他們所使用的手語
2
(自然手語)也跟聽人所使用的口語一樣,都是一種自然的語言,應
該受到同等的尊重。
【2009-09-05/聯合報/A17 版/民意論壇】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