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尤其是爵士鼓的演奏,是一種講究四肢協調性運用的技術,也是一門神經、肌肉、思考和藝術創作同步進行的複雜行為。 鼓手在試圖達到腦中直覺反應的演奏創作過程中,往往在缺乏經驗下,導致身體不堪負荷,形成了職業運動傷害。從頭到腳,都有鼓手職業傷害的蹤影。下文所列的大部份症狀都是鼓手們稍不注意即會病痛纏身的常見職業病,冶癒之道首重肌肉神經的柔軟協調,各種複雜的練習必須由簡入難、循序漸進,千萬不要操之過急。
A: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位於蹠骨和跟骨之間的一片扇形筋膜組織,走路時這片組織會因承受體重而伸長,經過積年累月、反覆長期的足底筋膜緊張,累積性的傷害造成發炎及退化,就稱之為足底筋膜炎。
症狀產生時,走路時腳底板跟部會產生不適感,嚴重時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和跳躍。
鼓手在大鼓的練習上若用力過猛,且缺乏適當休息,足底筋膜伸長而彈性疲乏造成發炎,就容易得此病。
對於早期的症狀,休息不走動等保守治療即可冶癒足底筋膜炎。口服鎮痛消腫藥也可改善症狀,或者在症狀較輕微時可以按摩及伸張足底肌肉,並加強訓練肌力,也可奏效。
B:聽力損害
當打擊樂手處在高噪音環境下一段時間後,聽覺器官內的毛細胞可能因而受傷,聽力便可能出現暫時性受損的情形。若及時中止暴露在噪音之下,聽力就可以恢復;若是長時間的暴露,不但毛細胞無法復原,更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失,一旦發生永久性聽力受損,目前還沒有辦法治療,只能避免繼續惡化。
有些預防聽力損害的個人經驗提供給鼓手/擊樂手做為參考:
1、 | 大音量練習時需佩載耳機,且以舒適型耳機為主,如Sony MDR7506。小音量精準型練習,如輕重練習(accent and nonaccent),就可脫下耳機體會細微差異。 |
2、 | 進行錄音時,編曲家通常會錄製帶有預示速度的click小節,此時的click會有較大的音量,大音量錄音工作進行時預示拍往往造成耳朵的壓力,建議拿掉預示拍click。 |
3、 | 有些小鼓(Pearl Chad Smith model)和銅鈸的音量與特定頻率超大,容易造成聽力暫時受損,建議停止使用或加以悶音(muffle)處理。搖滾樂鼓手尤其需注重大尺寸銅鈸所帶來的危害。 |
4、 | 演出時使用的監聽音箱(person monitor)為助聽之用,千萬不要過份依賴大音量的輸送,一但演出激情過頭、音量超大,坐在鼓椅上的鼓手想躲也躲不掉。個人的經驗是大鼓、Tom Tom、小鼓的監聽音量比率為3:2:1,其他樂器適量即可。 |
5、 | 大音量演出後要有充足的休息,如舒適的睡眠、演出回家的路上關掉車上收音機和音響,讓耳朵回復清靜。 |
此外,噪音不但會影響聽力,還可能會影響血壓、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噪音也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消化性潰瘍,還會造成頭痛、頭暈、疲勞、肌肉緊張、瞳孔放大、脈搏加快、情緒困擾、失眠、減低工作效率、妨礙記憶…等等。
C:疝氣
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由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缺損向外不正常的凸出現象。最常發生在鼠蹊部的上方,也就是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
最初可能只發覺在鼠蹊部上方偶爾會有稍微突出或腫大的現象,它的出現是逐漸的,慢慢的在數星期後越來越大,但有時也可能突然出現。這個腫塊有時會覺得稍微疼痛,特別是站立的時候,但當你躺下來的時候就會消失。
而造成疝氣的原因是腹壁的薄弱或缺陷,構成腹壁的肌肉及筋膜可能由於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成薄弱或缺損,而提拿重物、咳嗽、大小便的用力、懷孕、肥胖也會造成腹壁的薄弱,一旦弱點形成,腹內的壓力會使肌肉或筋膜裂開,當一部分的內臟,最多是腸道,經過這個洞口突出到外面,就形成所謂「疝氣」。而鼓手大多需提銅鈸、套鼓、hardware等重物,所造成腹壁肌肉的薄弱的機會也較其他樂手高,形成疝氣的可能性就會非常的大。
預防之道在於少提重物,並節制不當力道的運用導致腹壁肌肉的受損。
D:斜視
斜視是指兩眼視軸不正,有偏內、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正常人的兩眼看東西應是正而平行的,即物體的影像分別落在兩眼視網膜的黃斑中心凹上。斜視的人因為眼位不正,物體影像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視物就會出現複視情形;或是一眼影像受到抑制,喪失兩眼之單一視機能與立體感而造成弱視。出生後六個月內發生的斜視稱為先天性斜視,六個月以後發生的稱為後天性斜視。鼓手產生後天性斜視的原因多為視譜導致。
通常鼓手的譜架均置於HiHat附近,約莫為10點鐘方向。視譜演奏時其實是斜眼打鼓,眼位不正,物體影像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長久疏忽可能導致斜視產生。
預防之道則是多轉動眼球,勿聚焦在一側過久;視譜時間勿過長,形成眼球壓力。
E:痔瘡
痔瘡是一種常見的毛病,鼓手練習或演奏時久坐,導致臀部受壓而血液無法順暢流動,而肛門血管及結締組織失去正常支持,靜脈血鬱積並向外,就容易形成痔瘡。
保守療法包括如廁後溫水坐浴,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肛門附近靜脈血鬱積;如廁時儘量縮短時間,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以避免肛門久開形成壓力。此外,軟便食物,如香蕉、木瓜、奇異果要多食用,蔬菜、水份和高纖食物也要盡量攝取;而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及不易嚼碎的食物則須少碰。
避免久站、久坐及久蹲的準則也一定要遵守。總之,任何影響肛門附近靜脈血液流動的事均應避免,即可預防。
F:肌肉、神經和韌帶的損傷
甲、背痛 | |
鼓手得到背痛的原因,除了部分是由於疾病所造成的以外,大部分是由於不良的姿勢、不正確的身體施力,致使背部肌肉、韌帶等組織產生傷害。輕者,肌肉韌帶扭傷,導致背肌或關節僵硬疼痛;重者,引發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導致背部及下肢的疼痛及活動障礙。 鼓手坐在鼓椅上,全身的重心集中在脊椎的底部,雙腿更須外伸踩踏大鼓和HiHat,其實這是一種對背部和椎間盤極大壓力的不自然姿勢,也因此背痛的相關症狀非常普遍。 基本的背痛預防保健應由姿勢的矯正為出發點。而正確的姿勢,在於保持良好的腰椎曲度及身體前後左右的對稱性,此時身體及各對應的肌肉張力處於平衡狀態,且最為省力,可以避免失衡的肌肉張力產生扭傷引發背痛。建議鼓手們演奏或練習前多做柔軟伸展操,練習時四平八穩的坐穩,千萬別駝背或偏向一側(通常是偏向左側)。動作30分鐘後站立或行走休息5分鐘,藉以舒緩上下背部的壓力。 | |
乙、坐骨神經痛 | |
坐骨神經痛,是職業鼓手常常遇到的問題,由於不正確的身體施力,腰椎間盤受壓突出壓迫神經根所致,好發的部位至第四、五腰椎或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之間。 坐骨神經痛加重時會造成「間接性神經性跛行」,典型的症狀為行走吃力,患者無法正常彎腰,且肌力變差。大部份的患者以藥物、臥床休息、束腹或背架保護,搭配復健冶療等保守療法即可得到良好的舒解。 日常生活預防之道在於少提重物、避免腰部突然的激烈運動、端正的坐站姿勢、多穿平底鞋即可妥善預防。 | |
丙、腕隧道症候群 | |
腕隧道(又稱腕管)是一個骨韌帶管腔,其底面和兩側由腕骨組成,掌側由腕橫韌帶橫跨其上,形成一個由腕骨與韌帶所圍繞的正中神經通道。除了正中神經及伴行的血管通過外,尚有屈拇長肌腱、四個手指的屈指淺及深肌腱等共九條的屈肌腱從腕隧道內通過。 正常情形下,這些肌腱在腕隧道內各有一定的容積,活動時不致於影響到正中神經,但腕隧道若因手腕的大量活動導致管腔容積縮小而壓迫到正中神經,引起手部靠近橈側的三個半指頭的酸麻無力,我們就可稱之為稱為「腕隧道症候群」。 鼓手們反覆的使用手部,使得屈肌腱及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到摩擦刺激,就特別容易得到腕隧道症候群。 預防之道在於練習前溫和的手部熱身運動;練習時大手臂、小手臂、手腕、手指的連動是關鍵,千萬不要將壓力全集中在手腕基部形成壓力源。 |
李守信 200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