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N.XINHUANET.com   2008年02月22日 08:31:48  來源:沈陽晚報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裏,沈城市民用歌舞表現內心的喜悅,用放“孔明燈”祈求更美好生活,用猜謎體味中國的傳統文化……另外還有放焰火、賞花燈、……總之,這個元宵節,沈城市民過的是有“姿”有味!


    元宵節的來歷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于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裏。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于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燈 元宵夜空飄“孔明”祈福幸運和團圓

    2月21日是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許多沈陽居民撥打本報熱線稱,發現天上飄蕩著神奇的紅色火球,疑似“不明飛行物”。這並不是人們猜測的UFO,而是一些市民按古法和熱氣球原理制作,並在世博園燈會現場放起的“孔明燈”。

    2月21日晚6時,記者來到沈陽世博園沈陽新春燈會現場,這裏人頭攢動、遊人如織。在燈會現場,冰糖葫蘆、羊肉串給燈會增添了一股香甜的味道。附近農民在現場銷售的各種燈飾品,也比較受歡迎。牛角發卡,光束發卡,魔棒、星星棒、心形棒,不光遊客的眼睛裏是燈,身上、手裏也都是燈。

    在世博園門口,一些市民還自制了“孔明燈”。這種燈上面是一張軟紅紙糊成的燈籠囊,下面的輕竹簽上固定一塊煤油。只見,有一對青年男女在燈紙上面寫上名字寫下和祝福語,由他人協助點燃煤油,本來癟癟的燈囊一點點膨脹起來,並從兩人的手中漂浮起來,冉冉飛升到高高的夜空,又紅又亮,人群中傳出了喝彩聲。于是,很多人主動提出向制作者購買,向天上放燈祈求幸福、美好。

    據這種燈的制作者介紹,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利用的是現代熱氣球的原理。據說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平陽,為求救而發明的,後成功脫險。而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在現代,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有放孔明燈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舞 腳踩鼓點鏗鏗鏘秧歌扭到北陵前

    鑼鼓喧天,嗩吶齊鳴,身著大紅大綠秧歌服,手舞長扇,腳踩鏗鏘的鼓點兒……2月21日9時,來自皇姑遼河街道辦事處、塔灣街道辦事處等10個街道的秧歌隊伍400多人,在北陵公園門前,扭起了帶勁兒東北傳統的大秧歌,掀起了皇姑區正月十五“鬧元宵”的序幕。

    “聽說北陵公園門前有‘秧歌’,我和老伴特意從家乘公交趕來的。”家住皇姑區怒江北街75歲的韓國興激動地說。 “扭得挺不錯!很精彩,在這傳統的節日裏政府組織這樣的活動,咱老百姓愛看!”熱鬧的場面,一時間吸引了很多路人駐足觀看,掌聲連連。據皇姑區文化體育局的負責人介紹,為讓大家過一個歡樂的元宵節,皇姑特別策劃了這次秧歌會友活動。當日參加表演的10支秧歌隊的成員,平均年齡都有50歲,最大年齡的演員有86歲。

    “好棒!”追尋圍觀市民的喝彩聲,記者看到一支打著“皇姑區聾人秧歌隊”旗幟的演出隊備受歡迎。看著領隊郭雲發的手勢,場上的秧歌隊一會兒排成兩排,一會形成圓圈,兩只金黃的獅子不時地眨著眼睛,逗著觀眾。72歲的秧歌編排者郭雲發告訴記者,當日參加表演的有60多人,除了鼓手和吹喇叭的,其他都是聾啞人。令圍觀者不解的是,雖然聾人秧歌隊的演員無法聽到聲音,鼓點卻踩得很準,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郭雲發解釋說“看到我的手勢,大家就知道表演什麼,心裏默念‘一、二、三’的節拍,與鼓點吻合。”

    “大家都挺努力,學動作時一遍不會,我就教十遍。”在郭雲發不厭其煩的教授下,這些殘疾人都學會扭秧歌,為晚年生活增加了很多樂趣。據悉,這支秧歌隊在全市109支秧歌隊中,成績名列前茅,多次獲獎。

    情 五對金婚白發人苦盡甘來憶當年

    50年,經歷了太多的變遷,存儲了太多的記憶,而面對鏡頭的那一剎那,幾對金婚老人的笑容最燦爛。2月21日,正值元宵佳節,在這個又稱作中國的情人節的日子,鐵西區保工街道興盛社區為5對金婚老人溫馨定格,“喀嚓”出老人們那些難忘的回憶。

    元宵節上話金婚

    本報社區記者唐天生如今與老伴已走過了50年的春秋,談起他們的過去,讓現場的老人們感嘆不已。失去雙親的唐天生與老伴自小被同一家代養,一同經歷過快樂,一同感受過憂傷。1958年,兩人喜結良緣,盡管新房是借來的,但他們很快就支撐起這個家,如今50載春秋已逝,兩人從未紅過臉。老人說,一起慢慢變老就是幸福。

    “我們結婚都沒照過相,這次真是補上了。”69歲的張儉老人說。她和老伴結婚時,家具只有一個自己打制的桌子和櫃子,而且房子非常小。“因為房子太矮,那時只能躺在炕上提褲子。”張儉老人如此形容當時的窘境。她說,老伴是一位不善言談的人,但他確實是一個最體貼的丈夫,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收拾家務,讓老伴得到最好的照顧。他說,愛就應該實實在在過一輩子。

    金婚老人都是熱心腸

    “我們這些金婚老人,都是古道熱腸,贏得了居民的廣泛好評。”金婚老人的主持人、社區書記栗作義說。當日,為表彰5對金婚老人,社區還特別制作了證書,送上祝福也給予表彰。

    今年70歲的馮繼才被居民稱為“搬家王”。原來,去年,附近居民動遷時,他天天跑去幫忙。為了幫寡居的曲老太搬家,他還特意和老伴去市場買了大紙箱和編織袋,幫著搬,幫著拎裝。曲老太說,搬家那幾天,要不是馮繼才幫忙,她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富貴還是貧窮,無論健康還是疾病,我們永遠長相守。”當日,5對金婚老人說出了他們的金婚誓言。本報記者 劉宏偉

    猜 千條燈謎看花眼研究參與樂趣添

    正月十五(21日)一大早,鐵西區香江家居門前舞動的秧歌隊吸引了不少過往市民。不過,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這兒來的市民,可不光是為了看熱鬧,他們是奔著這裏舉行的慶新春鬧元宵有獎燈謎大競猜活動來的。據悉,這已經是鐵西區連續15年舉辦元宵燈謎競猜活動了。

    “武松——打一植物名”“多虧二把手——打一化學名詞”……記者在香江家居一樓大廳的活動現場看到,五顏六色彩紙書寫的千余條燈謎懸挂得到處都是,謎面妙趣橫生,謎底包羅萬象。競猜活動還沒開始,早到的群眾已經手執筆紙,認真研究起謎面來了。雖然獎品不外乎撲克牌、文具、梳子等小物件,但人們猜謎的熱情絲毫未受影響。一位老人笑著說:“獎品讓給年輕人吧,我來是為感受傳統猜謎遊戲的樂趣。元宵佳節猜燈謎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既有豐富文化內涵,又為節日增添樂趣,值得傳承和保護。”攝 影 李雙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