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手語是不是語言?

大部分的語言學者毫無疑問地回答「是」。

現在許多國家認定手語是本國語言之一。臺灣政府於2007年2月2日公佈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之第三條 國家語言定義裏,也明文手語是國家語言之一。


現在「手語是語言」這條命題認為常識。但是這「常識」沒有那麼長歷史。1960年有個語言學者發表一篇論文。其中他主張「手話是又精緻又成熟的自然語言, 它自己有又機能又強力的句法和語法像音声言語一樣」。1980年代末手語與大腦語言區的關係明白了以後, 漸漸的膾炙人口了。
.

我第一次碰到手語是大約四分之一世紀以前,我在啟聰學校的學生宿舍工作的時候。開始工作的時候我一句手語也不會打,所以我問學校的辦公室我可不可以做這個工作。可是他們說沒關係,聾學生不用手語,他們在學校裏面不可以打手語。他們很會口語,所以你會跟他們溝通。我覺得奇怪,可是不久以前的啟聰學校,日本,歐洲,美國都一樣。那時候聾教育家都認為口語最重要,他們以為手語會妨害聾小孩學會口語。

 

 我開始工作就知道用口語跟他們說話,對我、對他們都真麻煩。所以兩三個月後我們打手語說話了。聾教育專家都知道對聾學生用手語溝通最方便,所以他們怕如果學生第一次學會手語,他們不認真學口語而且手語給口語不好的影響。

 

他們為什麼認為手語不是真的語言。理由如下:

1)手語沒有表達「格(CASE)」的標識(MARKER)。例如:日語有助詞。如果在名詞的後面有助詞那名詞就是主語。印歐語的動詞語尾變化也可以表達「格」。手語並沒有那種詞還是變化。所以手語沒有語法。


2)手語也沒有詞的區別。動詞,名詞,形容詞都一樣。所有的單語沒有辦法用形態來區別什麼詞。所以手語的表現都不清楚,意思不明確。


3)手語沒有“抽象化”。比如「用刀具分開東西」的意思日語用"KI-RU"表達。

如果賓語是樹木,布料,水果的時候都用"KI-RU"。這就是“抽象化”。可是手語來說,對這些賓語用的動詞都不一樣。他們說手語的動詞還不夠抽象化。所以手語只是"手勢"而已,不是語言。

 

那你們知不知道也有一語言有那些特色嗎? 

 

中文有沒有表達「格」的標識? 中文的動詞、名詞、形容詞等等有沒有形態上的差別? 你們是不是講「砍樹」「裁布」「切水果」什麼的?

 

如果手語不是語言中文也不是。那些他們以為"不是語言"的證據的事只是孤立語的特色而已。雖然那時主張「手語不是語言」的人以為手語只是表達日文的簡易方法,後來我們才知道手語跟日文完完全全別的語言.


事實上在手語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你們看得到聾人打手語來討論真複雜的問題。


十多年以前,第一次訪台灣時,我在台北車站前面見到一對母女。她們打手語對話。走過去的那瞬間,很奇怪,我看懂了他們說什麼。


那時我從沒看過台灣手語,都搞不明白。


回國後我問朋友而才知道台灣手語的起源。


 台灣手語發生在日據時代,1915年在台南、1917年在台北設立啟聰學校。在這些學校從日本來的老師(其中聽人聾人都有)用日本手語教學。所以日據時代聾人的第一語言是日本手語。1945年以後從南京來的老師們一起來台灣,開始用大陸手語教學。但是那時候日本手語已經當了全島台灣聾人的母語,雖中華民國政府的努力,大陸手語對台灣手語的影響不太大。比如單詞方面來說現在台灣手語中大陸手語起源的詞不太多:「謝謝」「星期」等等。


這麼情況,台灣手語裡面有許多與日文有關系的詞,
比如:「嘉義」 像轉鑰匙的手勢
        「嘉義」的日文念法是[KA-GI],就是跟日文「鑰匙」的發音一樣。
而有的詞跟日本文化有關系,
比如:「騙」 手型日本傳統手勢「狐狸」,在身體前門迴轉如圖


                                  



        自古以來日本人相信狐狸會迷惑人。在日本各地有狐狸騙人的傳說,比如:和同伴走散了的旅行者誤入深山手足無措,忽然出現的美麗女生招他一個豪宅,他在那裡欣賞美食、美酒,然後洗溫泉。那時他同伴正好找到在稻田一邊哼歌一邊泡便池的伙伴.....


這30年,從來沒曝露過言語的中南美有一個國家的聾人社會裡發生自然手語。
1970年代以前,尼加拉瓜的聾人間沒有互相接點。
那社會慣例上聾人總是在家工作、不去外面。可是在1977年第一個聾小學、在1981年職業訓練校開設以後,情況急激變化了。
 在學校老師們用西班牙語教學,几乎沒有學生學會西班牙語,那時候學生開始用自己創造的手勢。他們在學校內外用這種最初期的手勢,代代相傳新生。


起初尼加拉瓜手語只是「手勢」而已,只能表達外界上的事物的寫像。這是容易看得懂不過不能表達復雜或抽象概念。


過沒多久,最年輕學生的手勢具有了「語法」。比如表達「貓回轉著掉下來」時:初期只打模仿「回轉著掉下來」樣子的手勢表達,但是他們表達「貓 - 回轉 - 掉下來 - 回轉」。就是一個動詞A放在兩個動詞B之間「BAB」表達「B著A」。這種方式郵有點復雜,而已經放棄了照現實世界的原樣描寫,所以不共有語法的人完全看不懂了。可是用這種語法,語言的表達力飛躍的大了。現在的尼加拉瓜手語是毫無疑問的語言,比別的語言毫不遜色。


  這麼事實一定會令人懷疑:發生後僅僅不到三十年的語言真的會變成成熟得足以互相溝通嗎?


我們通常以為語言是像文化、文明一樣只有祖先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存在。所以我們容易誤以為像只是四十多歲的几乎沒有歷史的語言不算語言。


可是那種事情很久以前我們已經經驗過。


現在台灣手語跟日本手語是別的語言。但是如上所述至少詞彙方面來說台灣手語跟日本手語大概60%的單詞相同,因為台灣手語的歷史在日據時代,1915年在台南、1917年在台北設立啟聰學校才開始。啟聰學校開始以前台灣聾人們几乎沒有相互見面的機會,台灣聾人還沒獲得自己的語言。啟聰學校老師們都是從日本來的,他們用日本手語教學。當初台灣聾人所用的手語一定是日本手語本身。經過几十年漸漸變化,1945年以後受著大陸手語的影響,台灣手語有了獨特的變化。


  那日本手語呢?日本的啟聰教育在1875年才開始。像1915年以前的台灣一樣第一個啟聰學校開學以前日本聾人完全沒有相互交流的機會。自然語言有在社會中才能發生,所以日本手語一定是那時以後在啟聰學校發生的。這是在台灣開啟聰學校的四十年前,也就是說發生後只過僅僅四十年的語言變成成熟得足以用在教學。


 


 


引用:http://blog.yam.com/yaaaam/article/121993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